[法的開示/慈悲的善意 ]

慈悲的善意

葛印卡老師

以下是一篇譯文,原載於1999年12月號的印度語內觀通訊(Vipashyana Patrikā)。


慈悲心

 

慈悲心(karuna)是人類心靈一種非常高尚的狀態。正如無的愛(慈,mettā)、因別人離苦而同感的喜悅(喜,mudita)和平等心(捨,upekkha),慈悲心也是一種崇高的心靈狀態(梵住、無量心,brahmavihara)。僅僅是談及慈悲心、討論悲心或讚揚它 ─ 這一切都距離真正的梵住很遠。在智識的層次接受慈悲心為一種理想的崇高狀態是好事。然而,這也是距離真正的梵住很遠。梵住的意思是梵天(brahma,六道眾生位階最高者)的本質。它是高超品質的實踐、正法特質的實踐。只有當這些梵的特質盈滿並溢出於心,我們才能稱它為梵住。只有當心的最深層完全去除所有不淨染污,心才能充滿悲憫與慈心、喜和平等心。這種心的純淨以及由此而來的崇高狀態,是修持正法的成果。

 

過正法生活的意義為何?意思是過著道德的生活,也就是說,戒除造作任何會擾亂他人安詳與和諧,並傷害他人的音聲或肢體動作。

 

為了要安住於道德,必須能完全控制心。心應要完全受到約束、遵守紀律。為此,必須練習心的專注於一項中性的禪修對象。一項中性的禪修對象既不產生貪欲(raga),也不產生嗔念(dosa)。它是以直接體驗真理為基礎,也不受無知束縛。然而,以這樣一項中性禪修對象來幫助心的專注是不足夠的。必須在直接體驗的基礎上,於心的深層發展智慧(pañña),並安住於這種體驗而來的智慧(pañña)裡。藉由這種修持,有可能拔除心的根深蒂固習性模式,基於無知而產生、繁衍並累積的貪愛與瞋恨的反應(行,sankharas)。

 

當智慧逐漸令這種習性模式減弱,舊有累積的不淨染污被拔除,而新的不淨染污不生起。最終,心完全從所有不淨染污中解脫,並變得純淨。這樣,心自然而然充滿慈、悲、喜、捨的梵住(brahmic)特質。

 

只要舊有積存的不淨染污存在於心,並加上新的不淨染污,心就不可能生起梵住。自我價值感(ego)在所有不淨染污的生起發揮作用。只要心仍是妄自尊大(以自尊為中心,ego-centred)、自我中心(self-centred),一個人可以談及四無量心並對它們大為讚嘆,卻不能修持真正的梵住。

 

心越能從不淨染污中解脫,就越能發展梵住。當禪修者全面解脫,便持續安住於純淨的梵住。因此,為了發展慈、悲、喜和捨的無量心,安住於戒(sila)、定(samadhi)和慧(pañña)絕對至關重要。

 

沒有任何種性、膚色、階級、社會、社群或宗教的個人,能獨佔戒、定與慧的修持。修持是普世的。任何人肯作出足夠的努力,都能培養它們。一個培養戒、定和慧並淨化自己的心的人,自然而然變得充滿愛、慈悲和善意。正如不能把心的不淨染污標籤為印度教、回教、佛教或耆那教的不淨染污,同樣地,純淨的心所具有的愛、慈悲、善意和其他有益特質,也不能被貼上宗派的標籤。心的不淨染污和有益特質對於所有人都一樣。

 

正如戒、定和慧的純淨正法是普世的、永恆的、絕對的、在世上都是永不過時的,生起的梵住也是如此,因為它的修持是普世的、永恆的、絕對的、在世上都是永不過時的。沒有宗教傳承 ─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回教、基督教、帕西(拜火,Parsi)教或猶太教 ─ 排斥道德、心的專注與心的淨化的重要性,以及因之而來的慈悲和善意。

 

不同的社會、社群和宗派有不同的朝拜方式、不同的朝拜地點、不同的儀式和儀軌、不同的節慶、不同的誓願文和齋戒日。它們的哲學信仰各有不同。其實,不同的社群或宗派是在這些差異的基礎上發源,並茁壯成長。但道德、專注(禪定)、智慧和愛、慈悲和善意的正法是普世的。對於所有社會、社群和宗教來說,它都是相同的。這項普世的正法以及因之而來的慈悲心將所有宗教派別團結在一起。它們持續維持各別宗派特色的同時,仍能在普世的正法層次上團結一致。所有宗教派別在修持愛與慈悲的梵住裡,合而為一。


促進與鄰近佛陀追隨者的友好關係

 

由於修持戒、定和慧的普世正法與因之而來的悲無量心不可分割,它能發揮成功的作用,統合不同見解的擁護者。在此普世基礎上,印度與其鄰近國家一定能發展並增強緊密聯繫。

 

然而,若我們在與這些國家建立關係時忽略以下注意事項,我們所作的一切友善努力,不僅全盤徒勞無功,還會引致惡意和敵意。

 

1. 當任何人把佛陀稱為毘濕奴(Vishnu)的化身,並以為是給予佛陀等同於印度教神祇Ram與Krishna的地位,使佛陀成為朝拜的對象,他正不知不覺地犯下大錯。其實,他是在冒犯佛陀。佛陀證得圓滿自覺(自我證悟)後,完全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並宣稱:這是我的最後一生(Ayam antima jati),我不再受生(Natthidani punabbhavo)。佛陀信仰者如何能接受完全從存在之輪(輪迴)解脫的佛陀是毘濕奴的化身,生生世世於輪迴中轉生?

 

對化身理論的信仰似乎出自於住世書(Puranas)。描述佛陀是毘濕奴化身的故事,原創於毘濕奴住世書,並於其他住世書中覆述。這種信仰的源頭具有極為可恥的侵犯性,不僅冒犯了我們的鄰居,並為他們製造痛楚,像毒箭穿心。根據毘濕奴住世書的故事所述,佛陀並非毘濕奴良好特質的化身,而是他的不圓滿特質,比如無知和妄想(Mayamoha)的化身。這種化身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令吠陀(Vedas)的追隨者與吠陀對抗,並阻止他們升天,因而使得因陀羅(Indra)與其他諸神在天上的統治穩固。這種敘述不僅糟蹋佛陀,也糟蹋了他的教導。佛陀教導古老的內觀法門,撕開無明的面紗,並使得人們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他以慈悲的體現聞名於世。宣稱佛陀是無知和妄想的化身,藉由張開詭計之網將人們送進地獄,不僅是一派胡言,也是極端冒犯。因此,為了所有人的最佳利益,在中世紀時期,基於彼此的敵意和仇恨而宣稱佛陀是毘濕奴化身的這種錯誤,不應再犯。

 

毘濕奴第十種化身Kalki將全數毀滅佛教徒,這樣的信念更具冒犯性。大家必須瞭解這對佛陀的信徒傷害何其之深。若我們真正想改善與鄰國的關係,為了所有人的利益,這種佛陀是毘濕奴化身的不實理論,必須立即終止。

 

2. 還有一件事極為傷害我們鄰居的情感。當一個人說佛陀對世間沒有作出本身特有的貢獻;他的教導來自吠陀傳承,這大大傷害了他們,因為這種講法全不屬實。真相是佛陀是沙門(苦行僧)傳承的領導者。與其重視祈禱,佛陀重視修行者本身頑強的努力與奮鬥。他清楚地說:「我不是解脫的施予者,我是解脫道路的施予者。」這種吠陀傳承與沙門傳承之間的差異非常清晰。說佛陀沒有作出本身的貢獻是何其徹底錯誤,當他對心與身之間的相互關連作出了如此詳盡的描述:「由於在身體上生起感受(的反應),不淨染污在心中生起,並不斷繁衍,然而若以平等心觀察感受,舊有習性反應(業行,sankharas)被根除,並防止新的習性反應生起。」這本身就是佛陀所做的偉大貢獻。佛陀教導的內觀解脫法門,證實不僅對印度或尼泊爾,而是對全人類而言,都是一項無價的、成果導向的科學發現。因此,說佛陀和他的沙門傳承依附於吠陀傳承是不實的,而且對佛陀的信徒而言難以忍受。最好避免作出這樣的言論。將真相銘記於心,一個人應該說沙門和吠陀兩者都是獨立的印度古老傳承。這兩種傳承同時盛行了多個世紀,一定在某種程度上互相影響。然而,說它們其中一者源自另外一者,便是變相貶損了那個傳承,那是不適當的。這些說法將僅會疏遠另一種傳承的追隨者。

 

3. 要令鄰國的佛陀信徒感到安心,絕對重要的是在印度境內,吠陀傳承的追隨者與佛陀傳承的追隨者之間的親切友好關係應要增長。彼此之間甚至不應有一絲一毫敵意。這不僅對取悅鄰居有其必要,也是為了維護印度的完整與團結。

 

按出生和由之而來的種性(castes)和副種性(sub-castes)制度,將社會區分為階級(varna),大大削弱了國家!種性制度仍在使國家變弱。不論在過去基於甚麼理由,使得出生在特定種性受到重視,即便在當時也不適當。然而,考量今天不確定的局勢,這種僅以出生為依據論斷人的高下的信念,證實對國家非常危險。這種信念蠶食正法的重要性。道德與倫理標準失去一切價值。一個人在社會上身處高位,即使造作了一千件不道德的事,光是因為他是高階種性的母親所生;而另一個人在社會上地位低微,即使過著道德的生活,光是因為他是低階種性的母親所生。這種制度與正法完全背道而馳。極為不幸的是,從某位母親的子宮出生,變得比過著道德和合乎倫理的正法生活來得重要。這種制度完全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只有道德品行應使人偉大或高尚;只有不道德的品行應使人低微。即使是最卑微的人應能在社會上取得崇高的地位,透過摒棄不道德行為並造作道德的事。當這種制度確立,正法將取得真實的重要性,而蔓延全國的種性制度荼毒將被消除。這個國家人民彼此之間的喜愛將會增長,這將對鄰國產生有益的影響。

 

與商卡拉阿阇黎(H. H. Shankaracarya)對話

 

研討會在藍毘尼園舉行前,我和商卡拉阿阇黎(H. H. Shankaracarya)在鹿野苑(Sarnath)曾討論這項主題。我非常高興發現,商卡拉阿阇黎對我的這三點說法,表達了完全同意。我們向本地記者召開了新聞發佈會,並發表了聯合聲明。這則聯合聲明草稿的英譯本引述如下。

 

我們希望國內的有識之士會同意這項聯合聲明,並予以合作,因此將對我們國家有利並改善與鄰國的關係。正法(而非派別主義)的純淨和偉大將會再一次確立,而國內不同傳承的所有人將修持普世正法,淨化他們的心並於產生純淨的愛、慈悲和善意上有所成就。國家的安詳、和諧和繁榮將大幅增長。在正法的純淨裡,是所有人的利益、福祉和解脫。


印度教吠陀傳承世界導師商卡拉阿阇黎(Jagadguru Shankaracharya Shri Jayendra Saraswatiji of Kanchi Kamakoti Pith)與內觀阿阇黎葛印卡老師(Vipassanacharya Satya Narayan Goenkaji)發表的聯合聲明


瓦拉納西(Varanasi)鹿野苑瑪哈菩提學會(Maha Bodhi Society)辦公室,1999年11月11日下午3點30分


這項聯合聲明發表於
印度教吠陀傳承世界導師商卡拉阿阇黎與內觀阿阇黎葛印卡老師的熱情友好會談之後。

 

雙方同意並希望兩個古老(吠陀和沙門)傳承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與友善。若在這件事情上,鄰國人民的心中曾出現任何誤解,應盡早消除。

 

以下為雙方同意:

 

1. 不管基於甚麼原因,有些(在印度)過去寫作的文獻裡,宣稱佛陀是毘濕奴的一種化身,並且寫了種種關於他的事。這使鄰國非常不悅。為了要在兩個社群之間建立更友好的聯繫,我們決定不管過去發生了甚麼事(不能還原,可是)都應被遺忘,而這些信念不應被傳揚。

 

2. 一項誤解在鄰國傳播,說印度的印度教社會正在組織大型會議,證明它對佛教追隨者的支配。為了永久闢除這種誤解,我們聲明吠陀和沙門兩種傳承,皆是印度的古老傳承。兩者都有本身具威望的存在方式。其中一種傳承的任何企圖,展現自己高於另一種傳承,只會在兩種傳承之間產生憎恨和惡意。因此,這種事不應在未來造作,而兩種傳承應予以同等尊重與崇敬。

 

3. 任何人藉由造作好事,都能在社會上達到崇高地位。一個人若造作壞事,會變成卑微(的社會一員)。由此,任何人都能 ─ 藉由造作好事並去除不淨染污,如激情、憤怒、傲慢、無知、貪婪、嫉妒和自我價值感 ─ 在社會上達到崇高地位,並享受安詳和快樂。

 

我們完全同意以上所述的三件事,並希望印度一切傳承的所有人,應要有熱情友好的關係,而鄰國也應與印度保有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