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覺知與平等心
葛印卡老師講
以下的問題是2004年4月12-19日在印度法崗[Dhamma Giri]所舉辦的第一次青少年課程時提出的,經翻譯後節錄於內觀通訊內
問:許多感受既非愉悅也非不愉悅,所以我們不會對之產生貪愛及嗔恨,那為何還需要觀察它們呢?
葛印卡:非常好的問題!有三種不同的感受:愉悅、不愉悅與中性。通常人們會對愉悅的感受產生貪愛,對不愉悅的感受產生嗔恨。那對中性的感受呢?我們必須用心地觀察它們,來了解其易變的特性—無常。如果能了解它們易變的特質,你便與真相同在。你的心會變得如此敏銳,而不會產生貪愛、嗔恨或無明。因此,好好利用這些中性的感受,了解它們也是無常的特性。
問:當練習內觀時,有時我的心會不斷的跑掉,在這種狀況下我可以練習觀息法嗎?
葛印卡:是的,你應該練習觀息法。當心一直跑掉時,是很難練習內觀的。因此每當你的心非常焦躁或非常怠惰,一點也不想用功,在所有這種狀況的時候,你必須開始練習觀息法。在練習觀息法一段時間後,當心變得較為冷靜時,你可以開始再度練習內觀法。如果你的心非常的不安,你可以做觀息法一段時間後,再結合內觀法與觀息法。用一口氣觀察身體某一個部位的感受;下一口氣時,再觀察下一個部位的感受。隨著呼吸來觀察身體的感受,這樣一來心會減少忘念紛飛,因你給了它兩個修行的目標了。
盡可能以修習內觀來去除內心深處的不淨,但當心是如此的不安定,而你無法觀察感受時,就練習觀息法。我們必須使用內觀來跟敵人打仗,而觀息法將會幫助我們磨利武器,如此我們可以更有效率地打擊敵人。
問:為何我們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感受?
葛印卡:感受的成因有許多,不是單一的。感受可能由氣候、由受傷或疾病、由坐太久、由我們所吃的食物或是由過去的業緣所引起,是甚麼原因引起的無所謂。無論是何種型式的感受,我們觀察它而保持平等心。即便感受是由內心的不靜所造成,由於不淨的種類甚多,我們無從得知何種不淨造成此種感受,因此你毋須去知道這些細節。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清洗一件髒衣服,我們取肥皂及水,用肥皂搓揉衣服。並不需要知道這衣服是在何時、何處、及如何弄髒的。同樣地我們已經學到了內觀的方法,無論感受因何而來,也不論其種類,我們必須去觀察它,去了解其無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