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佛陀的教導
葛印卡老師講
下文是葛印卡老師於45天課程的第41天開示之濃縮修訂版本。
你必須很認真地過正法的生活,將這寶貴的人身做最佳的利用。你來參加課程以盡可能根除更多的雜染,同時更深入地瞭解正法。當無明層層去除,法就變得更清晰了,而你就會領悟到:「噢,這就是法!」
對正法不可能有任何疑惑,佛陀的教導變得如此清楚。這兒有一個人,他教導正法不是為了特定的哲學來號召一群信徒。完全不是。佛陀是一個慈悲的人,出於慈悲他教導正法讓人們可以從痛苦中出離。他自身透過體驗正法,而非僅透過相信正法的理論,已從痛苦中解脫了。這樣的人不會只強調信仰,他的整個重點將總是放在正法具創造性的部份,正法的修習。
佛陀說在他的整個生命中他只教導兩件事:苦(dukkha)和苦的完全止息(dukkha-nirodha)。這就是他所教的一切。滅苦如何能靠建立一個宗派或建立對某特定哲學的信仰來達成呢?佛陀對這些都沒有興趣。他只對實際的如何讓苦得以完全止息感興趣。所有他教的只是直指向實際的根除痛苦。
然而這兩件事,苦和苦的止息,在邏輯上變成了四件。要明白苦,你必須明白苦集(dukkha samudaya),苦是怎麼產生的。要明白苦的止息,你就必須明白道(magga)-導致根除苦的方法、過程或道路。因此我們就有了四聖諦。
要是佛陀只對這四聖諦理論感興趣的話會是怎樣的呢?「噢,世間的人們,了解這是苦,了解貪求是苦的肇因,了解苦是可以完全根除的,了解有一條可完全根除苦的道路。」如果所有他的教導就終止在那兒,他就和當時的或後來的其他老師沒什麽區別。
但那不是他的興趣,他之所以成為佛陀不是因為純粹的四聖諦信仰。他知道只是接受四聖諦是沒有幫助的,人們必須做些與之相關的事-在巴利文這稱為kicca,指〝去做〞或將之〝付諸實踐〞。於是人們就可以如同佛陀曾說過般地說道:「我已經做了關於四聖諦所必要做的。這工作已完成-kataṃ」
不論一個哲學有多美好、多真實,它都無法幫助人們從痛苦中解脫,除非實修成為實證。每個人都必須修證任何四聖諦相關的一切。
這就是爲什麽佛陀從不教導純粹的哲學,任何人教導哲學是不會從中得到利益的。每個人都必須按照法要我們做的去修,按照佛陀要我們做的去修。而他們在修證四聖諦上成功了多少,他們從痛苦中解脫的程度就相對有多少。
關於第一聖諦〝苦〞,有什麽是必須做的呢?探究它的全部實相,它可被覺知的全部(pariññeya)。甚至僅一小部份的遺漏,你都沒有探究完它的全部。唯有在你能超越痛苦的層次並超出它,你才可以說你已經探究了全部。而超越痛苦即是苦滅,苦的止息。
在此同時,探究苦涉及到第二聖諦苦集,即苦的產生。你觀察「看!苦如何起始!」透過瞭解它,你持續地根除引生苦的心的趨向。你觀察著直到再沒有苦的生起為止;如此你就做了第二聖諦所必須做的事了。
接著你如何去做呢?你如何去達到苦滅的階段呢?你探索苦的整個領域的每一步都是你所經過、所走過道路過程的一部份。你已經一步一步走上這整條道路。你已經完成了第四聖諦,引領我們至苦的根除之道路。
依第一聖諦所要求我們做的去修習,你自動地就在修習著其他的三聖諦了。然而你該如何去修習第一聖諦?如何去探索整個苦的領域呢?你開始體驗苦,你開始感受到苦。按佛陀所使用的語言,這個詞是vedana,和anubhavana。你必須感受它。你必須體驗它。你不是僅在這兒玩一個智力遊戲。你開始去觀察感受。
探索從苦的—不愉悅的,粗重的-感受上開始。當你以感受它來瞭解它實相的細節時,你也會瞭解到針對這種不愉悅感受,我們對它有著根深蒂固的厭惡反應傾向。而有件事也變得清晰起來,那就是每當你反應以厭惡,你就變得更痛苦。每個厭惡的反應都帶來痛苦。你理解到:「噢,身體上有個不愉悅的感受,我正以厭惡反應著。那意味著我利用痛苦去增加痛苦。相反地,我應該利用它來脫離痛苦。」如此它變得清楚了,如果你不反應,就不會增加痛苦。你明白:「噢,對我來說最好是不反應。」
利用不愉悅的感受來這樣努力,有時你會成功地不反應有時也會失敗。舊的習慣模式持續多次凌駕你,你還是以厭惡來反應。然而,你記起了不應有任何厭惡的反應,你有了幾個不反應的片刻。這就是你如何開始去努力的方法。在不愉悅的感受層面上探究苦的領域,你正體驗著〝苦〞,第一聖諦。
然後,不愉悅感受變成愉悅感受(sukha-vedanā)的那一刻來臨了,一部份因業習已經被根除,另一部份乃因自然的法則。變化不時地自然而然地來到,不論原因為何,你開始經驗著愉悅的感受,微細的振動。
現在,如果你對法的瞭解不是很清晰,你將不會知道怎麼去做。對愉悅感受貪愛的舊反應傾向將會凌駕你,而你會繼續反應著。你會想:「這是絕妙的!不愉悅已過去,現在的經驗是愉悅。我已從痛苦中解脫了。正法真的有用。我解脫了!看,這些愉悅的感受,每一樣都是美好的。」你就產生貪愛、貪愛。
但如同不愉悅的感受遲早轉變為愉悅的,愉悅的感受最終也會變成不愉悅。這是自然的法則。正確瞭解的人會想:「看!因為我致力於保持愉悅的感受,當不愉悅感受再次生起時,我變得比第一次經歷時更痛苦。噢!我對不愉悅感受的厭惡是我執著愉悅感受的結果。」一個人對愉悅執取的越多,他面對痛苦時滋生的厭惡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當如意的事情發生時,你變得興高采烈並開始執著於它。當它消逝而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你就變得消沉。因為你曾執著於如意,你就一定對不如意有著厭惡。現在它在心的深處,在感受被經驗到的地方,變得很清楚了。就在此時,智慧開始自經驗中產生:「每一次我對愉悅感受反應以貪愛,我就在播下痛苦的種子,沒別的就只是痛苦。我讓自己為無明所凌駕。這就是痛苦。」
因為愉悅的感受增強了以貪愛來反應的趨向,實際上它們就是痛苦。這比不愉悅的感受(明顯的苦)來得危險。當經驗不愉悅時,很容易記起任何厭惡都是有害的;人們會想:「我最好是觀察,我最好是等待,我最好保持平等心。」但當愉悅的經驗來臨時,人們盲目地反應。其實應該要了解的是:「噢,這是個危險的情況,這個愉悅的感受也是苦。」
有了這份了悟,人就開始從對不愉悅的厭惡和對愉悅的貪愛的習性反應中解脫出來了。逐漸地,人改變心的習慣模式並且持續地努力,當大量的業習消失後,人就開始經驗平和、安詳、寧靜的感受。
你稱為不愉悅感受的東西不再有了;而你稱為愉悅的東西也不再有了。曾經如流動的河水、或海裡的浪花、或強勁的電流般來到的愉悅感受,現在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只有平和、寧靜和非常微細的振動。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中性的感受(asukhamadukkha-vedanā),非樂受(sukha)非苦受(dukkha)。它不是你一開始打坐時所經驗到的所謂中性感受;那是你最終會覺得乏味、會對之產生厭惡的表層感受。
但現在你不會變得乏味;你希望持續沉浸於這個經驗中。你認為它很美妙,因為它是如此祥和與寧靜,這樣新的危險出現了。起初是對不愉悅的感受反應以厭惡的危險,接著是對愉悅感受反應以執取的危險。現在是無明將要凌駕你的危險。你認為:「啊!這是我所要的,我現在得到了。這寧靜、祥和的經驗就是涅槃。」事實上你是錯的。是的,你正接近涅槃中,但這寧靜的經驗仍在心和物質的領域、感知的領域中。
如果智慧生起,人會想起:「看,這仍未超越心和物質,振動仍在持續著,這是無常的。」這非常微細的振動困擾著你,它干擾著平和、寧靜的感受,你想到:「 噢,這是痛苦。」
只有當你明白這,你才能從痛苦中出離和體驗其他超越它的經驗。否則你仍然陷在這個階段,就像有的人會陷在微細振動的暢快流動裡。粗重的、不愉悅的感受是苦;愉悅的感受是苦;而這種非愉悅非不愉悅的微細振動,此階段的寧靜也是苦。
然後佛陀這句話變得清晰起來了:「無論你經驗到什麽感受都是某種類型的苦 (Yam kiñci vediyatim tam dukkhasmim) 。」你必須瞭解這實相。當你修習,超越它並經驗到苦滅的層次,接著就可以說:「已遍知(Pariññāta)—我已經探究到苦的全貌了。」
我們如何探索苦的全貌呢?通過探索感受的整個領域。當佛陀說你必須探索苦的全貌,他也說你得要探索整個感受的領域。當他說你必須走在八正道上以脫離苦,他指的是你必須透過探索整個感受的領域來修習:「你必須以實踐八正道去探索愉悅的、不愉悅的、中性的這三種感受的整個領域(Tissannaṃ vedanānaṃ pariññāya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bhāvetabbo)。」
同樣的,當佛陀告訴你去練習四念住時,他說:「你必須透過探索這三種感受去練習四念住(Tissannaṃ vedanānaṃ pariññāya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a bhāvetabbo)。」不探索感受的整個領域,你就無法探索苦的全貌。你甚至不能實踐第一聖諦,也絕無法實踐其他的三聖諦。
在所有四念住—觀察身體、觀察感受、觀察心和觀察心中生起的一切-你必須時時刻刻在經驗的層次上,持續的了知感受的生起和滅去。在所有四念住中,佛陀強調在感受的層次上探索苦的整個領域的重要性。不這樣的話,就會有執著於某種經驗的可能性。除非你了悟每個感受體驗(的本質)都是苦,否則你無法超越所有感受的體驗。
因此,任何佛陀所教導的在更深的層次都必涉及感受。即便對通常視為初步的持戒(sīla),道德上的規範—亦即戒除有害行為及話語-來說,這都是真理。例如,一個狀態出現,你將極有可能違反戒律去殺生、或偷盜、或進行不正當的性行為、或說謊及矇騙別人、或變成酩酊大醉。但是你停住,克制自己不去做。你能夠停住是因為你觀察身體上的感受。這樣你就不是僅在心的表層用功。你不僅控制住你身體上和口頭上的行為。你也同樣正在心的深層用功。
違反戒律的衝動是因為愉悅和不愉悅的感受生起。因為這特別的感受,意念相應地產生(驅使我們)去做些行為或口頭上對自己或他人不利的事情。
無論如何,當你與感受一起,你就在心最深的層面上用功。你就正遵循佛陀的教導去探索感受的整個領域。如同持戒,當你練習定,發展專注力,你必須對感受保持覺知,愉悅的、不愉悅的或中性的。而當你發展智慧(paññā),你必須去覺知感受。佛陀教導的整個實踐-戒、定、慧—必須不離感受的覺知。
如果你保持對感受覺知同時瞭解這是生、滅、生、滅,你最終將達到滅諦的階段。你將可以說:「佛陀的教導,他所要我做的,已經完全做到了(Ka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我再沒有新的生命(Natthi dāni punabbhavo’ti),我已經圓滿了,我已經做到了佛陀要我做到的,法要我做到的。」
勤奮地,有智慧地用功,瞭解法,瞭解陷阱。持續努力用功,在法上變得堅定並獲得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