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對心的掌控
葛印卡老師
以下問題為2004年4月12日至19日在法崗舉辦的首次青少年課程中所提出,已被翻譯並摘錄於內觀通訊。
問:我在一些部位感覺到感受,但在身體的很多部位我都無法感受到。
葛印卡老師:如果你在一些部位無法感覺到感受,你不必擔心或失望。在你無法感覺到感受的任何部位,在那裡停留一分鐘,或最多停留兩分鐘。如果還是沒有感受,而那個部位若有衣服覆蓋,那麼就去感覺與衣服接觸的感受;若沒有衣服覆蓋,那麼就去感覺和空氣、大氣接觸的感受。只是覺知這些部位你能夠感覺到的任何感受。
當你以這種方式持續地用功,你將開始感覺到身體的自然感受。不應感到失望;只是如實地接受當下的實相。如果此刻你無法感覺到這個部位的任何感受,就只是接受:「這裡沒有清晰的感受。這也是無常的;這也將會變化。」那麼你的心將能夠保持平等。
問:你說我們應無時無刻試圖保持對感受的覺知。我們回家後該怎麼做呢?除了早晚的禪坐,我們能在什麼時候禪坐?
葛印卡老師:回家以後,你不必一整天都禪坐。在課程期間,我們學習發展持續的覺知,使心變得敏銳。在家時,你只需早晚練習禪坐。
工作的時候,你全部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工作上,以便把它做好。
但是,如果你有一些空閒的時間,你可以張開眼睛嘗試覺知感受或呼吸。以這種方式,你就能充分地利用你的時間。
問:如果有人沒有從內觀獲得助益,原因會是什麼呢?他們應該再上內觀課程嗎?
葛印卡老師:如果有人沒有從內觀獲得助益,原因只會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回家以後,這個人沒有持續禪修練習。如果你學了鍛鍊身體的方法或瑜伽調息法,但回家後並沒有練習,這些方法怎能對你有所益處呢?同樣地,如果一個人完成了一次課程,但沒有早晚練習,這個人將無法獲得任何益處。
第二個原因是這個人早晚都練習,但他的方式不正確。出於無明,他開始玩感受的遊戲。玩感受的遊戲是什麼意思呢?是指這個人帶著去除不愉快感受並獲得愉快感受的目的來禪坐。每當感受到粗重的不愉悅感受,他就失望並對這些感受產生嗔恨的反應。每當感受到細微的感受流遍全身,他就非常興奮並對這些感受產生貪愛的反應。
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當我們喜歡某些事物時,我們變得高興,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事物時,我們即變得焦躁不安。我們正在強化同樣的貪愛和嗔恨的模式,只是這次是針對各種感受。這意味著這個人還沒有瞭解內觀。人們應該正確地瞭解內觀,然後練習,以獲得真正的益處。
問:所有心的反應(saṅkhāras,業習)都導致同樣的結果嗎?
葛印卡老師:不,根本不同!它們怎麼會是一樣的呢?結果會和業習的類型和強度一致。概括地說,有三種類型的業習。
第一種類型的業習像是在水中畫線。線條剛畫好,就消失了。我們畫線,然後線消失了;我們畫另一條線,這條線也消失。這種升起旋即消失類型的業習,不會帶來太多影響,因為它們幾乎馬上消逝。
第二種類型的業習像是在沙上畫線。如果線是早上畫的,由於風吹或其它原因,到晚上這條線就消失了。但,這條線一直留到晚上。因此,這種類型的業習會帶來一些困擾,但它不久即會消失。
第三種類型的業習像是用鐵錘和鑿子在石頭上刻線,這種線很深,即使過了很多年它們也不會消失。如此深的業習導致的結果也會非常強大。這些深的業習將導致未來的再次出生,並帶來很大的困擾。
問:你提到我們應該選擇一份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工作或職業。但現在的社會體制以欺騙和腐敗為基礎。怎可能避免腐敗呢?
葛印卡老師:這個國家有很多的腐敗和不誠實,這是很不幸的。但是,這並不意謂我們也應同流合污。我們應以蓮花為榜樣,在污泥、在水中生長,但長成高出水面。沒有一滴水能夠沾住它。
同樣地,儘管生活在一個腐敗的社會裡,我們必須過純淨的生活。不論我們得做什麼工作,我們都要誠實地做。這樣做會有困難,因為整個氛圍都是不利的。而這也正是你在這裡正在學習著的。
不管環境是如何的不利,你都是你自己的主人:你的心的主人,你的未來的主人。你能夠為你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你能夠為所有人建造天堂,而不是地獄。
因此,無論處境有多麼艱難,我們都不做任何壞事,然後自然地,法將會開始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