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葛印卡老師的泰國之行]

葛印卡老師的泰國之行


葛印卡老師與師母於2001年6月25日至7月4日出訪泰國。老師此行的精華在於:他在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發表的正法開示;在M. L. Maniratana Bunnag正法協會基金與學者們的會晤;以及參觀彭世洛府(Phisanulok)的法光(Dhamma Ābhā)內觀中心。

正法協會基金(MDS)在泰國僧王閣下的資助下,將會以羅馬字體發行國際版本的三藏(Tipiaka)典籍。MDS的羅馬字體版本是根據內觀研究所第六次三藏結集(Chaha Sagayana)的數位光盤文本編輯而成,而內觀研究所的文本,則是源自第六次三藏結集的緬甸文稿版本。葛印卡老師於6月26日參觀了朱拉隆功大學的國際三藏禮堂(International Tipiaka Hall),並與該大學裡正法協會基金著名的巴利文學者會晤。相關人士向葛印卡老師介紹,學者們致力推出第六次三藏結集羅馬字體文本的完美版本。老師就學者們在編輯上所投入的心力,向他們致以最大祝福。葛印卡老師也說及,MDS學者們的努力,對內觀研究所往後推出第六次三藏結集數位光盤的更新版本,將有所助益。

6月28日,葛印卡老師應正法協會基金與朱拉隆功大學的邀請,發表一場正法演說,而這場演說是由泰國公主甘臘雅妮(Princess Galyani Vadhana)殿下主持,並由五號電視台(TV 5)的全球頻道向全世界作現場實況轉播。葛印卡老師的正法演說主題為「內觀禪修與三藏」。老師在演說中敘述親身經驗,同時解釋修習內觀的法益如何吸引他去親炙三藏(佛陀法語),而三藏又是如何啟發他。三藏澄清了烏巴慶老師為何要求葛印卡老師以這種方式禪修。葛印卡老師敘述了首次參加十日課程的經歷:

我也被要求將注意力堅定地集中於鼻孔入口處(將心的注意力放在禪修目標上),即鼻端和上嘴唇中間的位置。我試圖將注意力保持在這個小地方,盡量長久地連續覺知自然呼吸。不久之後,我明白這個法門背後的意義。在一兩天之內,呼吸開始變得越來越短促,越來越微細,越來越淺。我進而瞭解到,若將注意力集中在細小的地方,而注意的目標細微,並在一段時間內毫不間斷地維持覺知,心自然而然地變得越來越銳利,而且越來越敏感。在身體的這個小部份開始感覺到某些感受(vedanā)。這在第二及第三天開始發生。從第四天起,當禪修法門轉為內觀,我很訝異在全身上下從頭到腳趾尖都感覺到感受。在每種感受當中,我都能體會到生起又滅去的本質,那就是由修行得來的智慧(修慧,bhāvanā-mayā paññā),體驗到無常(anicca)的本質。在信仰層面或理智層面,那僅算是由聽聞得來的智慧(聞慧,suta-mayā paññā)和由思維得來的智慧(思慧,cintā-mayā paññā),而根據我的老師所述,這兩者皆無法帶領我們到達解脫的最終目標。佛陀重視的是由修行得來的智慧,這在我過往的禪修練習中完全缺乏。而現在,我瞭解到在身體上感覺到感受,是佛陀禪修教法的關鍵。

在我的印度教傳承裡,我頗具信心,認為一個人不應耽溺於種種感官對象。當我接觸到任何感官對象,不論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我被教導不要以貪愛或瞋恨作為反應。佛陀偉大的發現在於,從表面看來,一個人彷彿正在對感官對象起反應;但其實是在對身體的感受起反應。那是為何在十二緣起(Paicca samuppāda)裡,佛陀並沒說緣六處,所以愛生,而是對自然過程作出非常清晰的描述:緣六處,所以觸生;緣觸,所以受生;緣受,所以愛生。因此,對愉悅的貪著執取,以及對不愉悅的渴望摒除,皆來自於一個人在身體上所感覺到的感受。這使得我非常清晰地瞭解,佛陀的科學發現引領我到達所有難題的根源,藉由發展出感覺身體上不同感受卻不起反應的能力。明白到每種感受,不論是愉悅、不愉悅或中性的感受,都具有無常(anicca)或生起又滅去(udayabbaya)的相同特質。當我發現那不僅僅是智力遊戲或基於盲目信仰而接受,我對證悟者佛陀的教法印象非常深刻。我發現佛陀感興趣的是,從經驗層面上瞭解真理。儘管聞慧和思慧有其重要性,能給予我們啟發和指導;然而,要從根本處改變心的不良行為模式,其實是從修慧而來的結果。

當我持續練習,便越來越清晰地體會到,身體感受在痛苦之路上發揮重大作用;而身體感受同樣能幫助我們在解脫的道路上邁進。一個人只要活著,種種感受必然相隨;可是當一個人仍舊眛於這項事實,就會不斷對感受產生貪愛或瞋恨的反應。憑著修持內觀,證悟者佛陀的科學教法,一個人發展出覺知(sati)的能力,那就是對感受的覺知,而同時發展出正知(sampajañña),時時覺知感受無常的智慧。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A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這兩種能力幫助禪修者從感受所產生貪愛(lobha)和瞋恨(dosa)的不善盲目反應中解脫開來。

倘若佛陀的教法僅催促我戒除對感官對象的貪愛和瞋恨,它當然不會吸引我,因為那已經存在於我的傳承教法裡。但當我被要求戒除對身體感受的貪愛與瞋恨,那就變得非常清晰,我正在對隨眠煩惱(anusaya kilesa)下功夫,那些儲存在心的深層的不淨染污,在心的最深層強化不善的行為模式。對我來說很清楚的是,有許多禪修方法幫助人淨化心的表層(paritta citta),然而,這些方法並不能對治隨眠,即所謂無意識心的最深層,那兒是產生並繁衍精神染污習性模式的根源。

葛印卡老師解釋內觀法在全球各個階級、宗教、地區傳播開來的情形後,接著補充:

如此,按照佛陀的教導以平等心觀察感受,證實是一種萬靈丹,對治一切痛苦的良方。佛陀在這方面的說法非常清晰;他說:心裡生起一切(諸法)之時,皆有身體感受隨之流動。因此,當我們仍舊眛於感受,並持續作出貪愛和瞋恨的反應,感受在令我們產生痛苦發揮如此重大的作用;而當我們對感受保持覺知,並不對它們生起貪愛和瞋恨的反應,無論感受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身體感受的作用然而又是非常重要。

這有助每一個人在身體結構的經驗層面了悟無常這項普世適用的真理。觀察感受卻沒有產生貪愛和瞋恨,對每一位修習者皆會產生淨化心的相同成果。那就是為何這個法門在全球受到如此廣泛的接納。

6月29日,三百多位舊生前往曼谷希爾頓國際大飯店與葛印卡老師會面。他們於較早前以書面方式提問。葛印卡老師則在會面時以英語作答,然後翻譯成泰語。

6月30日,葛印卡老師正式向泰國僧王閣下致贈第六次三藏結集的數位光盤,僧王代正法協會基金接受。葛印卡老師也向僧王致贈由內觀研究所出版的天城文(Devanāgarī)文稿阿毗達摩論藏與註釋文獻。葛印卡老師藉此機會向僧團尋求祝福。

7月1日,葛印卡老師與師母前往彭世洛府,參觀新落成的法光(Dhamma Ābhā)內觀中心。彭世洛(Phitsanulok)來自毗濕奴天(界)(Vishnuloka)。印度語或梵文裡的毗濕奴(Vishnu),就是巴利文的毗紐(天)(Vehu; Veu)。我們從三藏中得悉,這位高貴神祇前來向佛陀致敬。

這座中心漂亮的樓房,不同樓層有坡度的的屋頂,對稱地興建在東西軸上,屬現代泰式建築。葛印卡老師與師母於傍晚漫步觀賞這座中心,然後與禪修者們在法堂禪修一小時。

這座中心興建於風景秀麗、綠野青蔥的平原之上,背倚東面群山。面積61英畝的物業,中央地帶用以興建中心,周遭環境曾進行廣泛的園林造景,物業上建造了許多道路。將流淌於物業的天然溪流改道,使得西面與南面最終以一條水道運河為界限;而物業裡也因此有了許多水池。往後為禪修者興建住所的計畫,已然分開進行。位於中心東面美緻的竹林獲保留原貌。物業到處都有高大的水果樹,同時又增添了許多新種的樹木。

7月2日,法金(Dhamma Kañcana)內觀中心的信託委員們就該中心的建議興建計畫,向葛印卡老師尋求忠告與批准。這所內觀中心位於泰國西部,有相當多的芒族(Mon)人口居住於此。這個地區是古代金地國(Suvaabhūmi)的一部份,多個世紀以來保持了正法的純淨。願最為純淨的正法於此地再度傳揚!願此地的人們得享安詳與繁盛!

葛印卡老師7月3日在法堂的答問環節裡,回答有關修法的問題。老師在回答中對呼吸法與內觀法的基本練習作出了澄清。

傍晚,老師對助理老師、信託委員和法工們做了正法開示。他敦促大家在生活上作出良好典範,並為了本身與他人的利益作出無私的服務。7月4日早上,葛印卡老師離開法金中心前往緬甸。

 

問與答

:什麼是純淨正法的傳承?

葛印卡老師:瞭解純淨正法是什麼:自然法則,關於心、物以及彼此互動的真理;心與物如何互相影響,而這又如何能被體驗得到。這並非玩弄無謂的智力遊戲。佛陀想要我們體驗正法。

當你開始在心的深層體驗真理,你會發現它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樣的;不僅是在表層或意識心(paritta citta)而已,在深層亦然。問題在於心的深層,反應的行為模式在那裡展開。巴利文有一個字彙nati,是傾向的意思。在心的深層,有作出反應的傾向,不善的過程由此展開。例如,以憤怒作為反應便是由這種傾向引發的,而一個人會長時間持續以這樣的憤怒作為反應。當此狀況一再重複,以憤怒作為反應的行為模式便會增強。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激情或任何其他不淨染污當中。

你對這樣的行為責無旁貸,這樣的行為並非由外力產生,是你出於無知才作出這樣的反應。現在,藉由修習內觀你開始瞭解:「瞧瞧我正在玩弄的把戲。我正在傷害自己。我正在令自己成為行為模式的囚徒。」若你開始在內心深處觀察這個過程,你將會發現它自然而然地停止,而最終你會臻至連作出反應的傾向也不生起的境界。這不正是純淨的正法還會是什麼呢?若你僅從心的表層下功夫,要不將它掩蓋,又或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對象,試圖出離此種反應模式,你的確會發現心變得平靜了。然而,這僅僅在於心的表層而已。在心的深層,起反應的同一傾向仍然持續著,而除非你能在那個點上下功夫,否則你如何能真正改變這樣的行為模式?內觀便是到達那個層面的方法,並對實相如實地觀察。你不必試圖去改變它,只要觀察它,它便會改變。這樣,你便從自身的囹圄、枷鎖中解脫開來。這就是為何純淨正法是唯一的道路(ekāyano maggo)。

:在此時的情境,你要對內觀禪修者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葛印卡老師:善用美妙的正法。瞭解正法的含意。別把它看成是印度教的正法、佛教的正法,或耆那教的正法。正法與這些有組織宗教無關。正法與這些有組織宗教完全不能混為一談;正法是使得我們能瞭解普世適用自然法則的生活之道。

這就是正法:心物之流、彼此交互之流以及暗流如何互動,而我們出於無知,又是如何持續以令我們痛苦萬分的方式作出反應。藉由對此作出全面觀察,你體悟到這樣的自然法則如何適用於每一個人。若你不以燃燒自己為樂,那麼別把手伸進火裡。只要盲目地作出反應,你便是在燃燒自己、傷害自己。要親身去體驗,光這樣談論不會有幫助,讓人們親身體驗正法。越來越多人應體證正法的實相,瞭解正法必須親身體驗,而且正法不是智力遊戲。要體驗正法的話,這裡有如此美妙的法門,能引領你們到達心的深層,在那裡心與物正在互動,而那裡正是你能運用智慧,從真正在傷害你的反應習性中解脫開來。透過運用這樣的智慧,你正在使你的心越來越淨化,因而過著更快樂、更和諧的生活。

(1995年1月21日於法崗舉行的年度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