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世界內觀大佛塔開幕典禮]

世界內觀大佛塔開幕典禮


葛印卡老師多年的夙願終於在2009年2月8日這天得以實現。這一天,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夫人,在來自世界各國數千名禪修者、政界要人和眾多來賓的見證下,親自為世界內觀大佛塔揭幕。

出席開幕典禮的高官還有馬哈拉什特拉邦長賈米爾(S.C. Jamir)先生,中央直轄部長沙拉德‧帕瓦爾(Sharad Pawar)先生和普拉夫‧派特爾(Praful Patel)先生,馬哈拉什特拉邦首席副部長夏哈根‧布巴(Chhagan Bhujbal)先生,普里‧甘地‧瓦德拉(Priyanka Gandhi-Vadra)夫人和羅伯特‧瓦德拉(Robert Vadra)先生,外國政要,孟買的外交團體成員以及所有宗教的代表。

在印度總統發表的主題演講中,她強調必須擊敗那些利用人們的感知差異,來散播敵對情緒和恐怖主義的分裂勢力。人們不停地在自己心中產生分別心並信其為真,以暴力和恐怖主義為工具,仇恨的思想正滋長中。

普拉蒂巴·帕蒂爾夫人說,世界內觀大佛塔是獻禮和平與和睦的紀念塔。內觀幫助人們增進自律心,發展清淨心,過更平穩安定的生活。這個充斥著爭端、衝突的世界,急需一種方法讓人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她分享自己也上過內觀十日課程。

接著,葛印卡老師做了開示。他強調佛陀並非一位宗教創始人,而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佛陀的教導是普遍利益全人類的,而非局限於某個宗教的信徒。他的教導精髓即為內觀,這是能讓個人和大眾獲得內在安寧祥和的簡單而科學的方法。

前一天,亦即2009年2月7日,在葛印卡老師、瑪塔老師(Mataji)、數千名內觀禪修者以及來賓的見證下,在世界大佛塔的頂端安置了「正法旗幟」(Dhamma dhaja)和水晶。接下來為來自緬甸、泰國、斯裡蘭卡和印度的尊者比丘們舉行了供僧(儀式)(sangha-dāna)。

325英尺高的世界大佛塔,是一種對佛陀與對2600年來保存正法傳承老師們的感恩象徵。由斯裡蘭卡政府和印度菩提學會捐獻的佛骨舍利,已於2006年10月29日安全地供奉在大佛塔穹頂的法輪之上。

世界大佛塔矗立在孟買西北部果阿(Gorai)附近,仿照緬甸仰光的瑞光大金塔(Shwe Dagon)而建。與瑞光大金塔不同的是,世界大佛塔是中空的建築,圓形拱頂的禪堂可以容納大約一萬名禪修者共修。這裏已經舉辦了數次一日內觀課程。

由印度建築師察杜哈‧桑普拉(Chandubhai Sompura)設計的大佛塔高325英尺,耗時十一年建造,是亞洲最高的石造寶塔。建造佛塔的石頭上鑿有凹槽,並以聯鎖結構固定。每一塊石頭都是單獨切割再按照精確的設計以手工打磨成材。這是世上最大的無柱穹廬,直徑280英尺,高90英尺。

迄今為止,建造大佛塔已經用了2500多萬噸鳩德普(Jodhpur)石。一些石頭重達600-700公斤。石頭和石灰砂漿的結合,使得佛塔的牢固性和耐久性遠遠超過了鋼筋水泥。大佛塔將屹立於未來數百年間。

世界大佛塔建築群還包括一個內觀中心 “Dhamma Pattana”,從2007年10月已開始定期於此處舉辦十日課程和舊生課程。

世界大佛塔側翼各有一座60英尺高的小佛塔。其中一個已建成,另一個即將動工,小佛塔內設有禪修小關房。大佛塔園區另將建圖書館和資訊展覽館,陳列眾多介紹佛陀生平和佛陀教導的畫卷。

大佛塔由世界各地的內觀禪修者和善眾捐款建造。緬甸人民捐建了大理石地面和塔頂的傘蓋。泰國人民捐建了印度本土沒有的佛塔鎏金。一位內觀禪修者的家族捐獻了佛塔用地。世界各地的人們共捐獻了約8億盧比建造世界大佛塔。

正式開幕典禮後,大佛塔就開放給大眾。世界大佛塔宏偉壯觀的建築風格,佛陀舍利的供奉以及資訊展館,預料將吸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觀光者和尋求內在平靜的人們。

(開幕典禮實況可於世界大佛塔網頁觀看:www.globalpagoda.org/webcast.html

 

佛陀生平一瞥

(以下兩篇文章節選自《佛陀生平一瞥》Glimpses of the Buddha’s Life,由內觀研究所出版。欲知詳情,洽[email protected].)

帝波須(Tapussa)和跋利迦(Bhallika)

很久以前,印度的奧利薩(古稱烏卡拉)人遷徙到緬甸伊羅跋提河口後,在那裏興建了一座城市,命名為「烏卡拉」以紀念自己的家鄉。之後,來自印度各地的商人便陸續在烏卡拉定居下來。

帝波須和跋利迦兩兄弟也生活在這座城市。但他們來自Balhik,即現今距阿富汗西部馬薩雪瑞夫(Majār-e-shareef )18公里的巴拉卡(Balakha)。

佛陀獲證悟之時,烏卡拉國王為烏卡拉帕提(Ukkalapati)。帝波須與跋利迦兩人在那裏經商。這倆兄弟時常往返於印度和烏卡拉之間做生意。有一次,他們從緬甸買了500牛車的貨物要運到印度的耽羅栗底(Tamralipti)去販賣,途中經過優螺頻羅(Uruvela)樹林時遇到了佛陀。當時世尊方經歷了完全證悟後七週的寂滅寧靜,安坐在毗臨菩提樹的藍迦耶塔那(Rajāyatana)樹下。兩兄弟為佛陀獻上從緬甸帶來的蜂蜜米糕。這是佛陀覺悟後的第一餐飯。帝波須與跋利迦得到了佛陀的八縷頭髮,他們決定立即返回了烏卡拉。國王烏卡拉帕提虔誠地把佛陀的髮舍利恭奉在千佛塔 (Botathoung)、蘇雷寶塔(Sule)和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s)中,人們崇敬供奉至今。

帝波須與跋利迦當時從佛陀那裏受了五戒,但並未聞聽正法。(佛陀的首次傳法是在瓦拉納西(Varanasi)的鹿野苑(Deer Park))。帝波須與跋利迦將佛陀的髮舍利供奉在烏卡拉之後,回到摩揭陀國(Magadha)的郊區跟隨佛陀學法。後來跋利迦出家成為比丘,證得阿羅漢。帝波須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nna),仍然是一位在家居士,繼續經商,他在法中成長並服務他人。佛陀授記這兩兄弟為「先驅」(agga)。

據說這兩兄弟將佛陀的一些髮舍利給了緬甸,自己保留了剩餘部分,這樣他們可以建造紀念塔(stupa)供奉舍利並在那裏禪修。他們希望自己的祖國和移居的國家都受到佛陀無價禮物的護佑,於是,他們回到北部自己的故鄉 巴拉卡。

弟兄兩是出生在巴拉卡附近名為 Asitanjana的地方。他們回到故鄉後,便在城鎮大門附近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佛塔虔敬地供奉髮舍利。

有福的帝波須與跋利迦,他們還幫助印度東西鄰國建造佛塔供奉佛陀神聖髮舍利。

 

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

給孤獨長者是舍衛城(Savatthi,古稱Shravasti)一位富有的商人,有一次去靈鷲山(Rajgir)拜訪姻親。當聽說佛陀將於第二天受邀到他姻親的家裏用膳,他便非常渴望親見佛陀。第二天天還未亮,他就起身前往鎮郊佛陀所在的樹林。

佛陀喊著他的名字:「來吧,蘇達塔!」

給孤獨長者聽見佛陀叫他的名字,非常高興。佛陀給他開示,他的心放鬆下來,充滿喜悅和平靜。

由於他過去的功德,當他聽佛陀講道時,無常的智慧顯現於心,他當下證得了覺悟的第一個階段:須陀泹果。極端的喜悅之餘,他恭請佛陀隔日來用膳。

第二天在用完膳佛陀開示之後,給孤獨長者請求到:「世尊,下一個雨季,請求您和比丘們在舍衛城結夏安居。」

佛陀答道:「哦,在家居士,覺悟的人喜好獨居。」

給孤獨長者說:「我明白,世尊;我明白。」

給孤獨長者一到舍衛城,就開始尋找一處適合佛陀安居的地方—一個離城市不遠也不近,交通便利,白天不會太擁擠,晚上不會太嘈雜,有助於禪修的地點。

最終,當他經過祗陀太子的花園時,發現這裏正是理想之地,於是前去與太子商量買下這塊地。太子不願出售自己的花園,為了打消他的念頭,太子提出得以金幣鋪滿整個花園作為賣價。

給孤獨長者表示同意並當即敲定交易。佛陀即將傳授正法的這塊土地確是無價之寶!給孤獨長者於是用車滿載金幣,將之鋪到花園的地上。

看著眼前發生的這一幕,太子驚呆了。金幣用完了,還有部分地面沒有鋪滿,給孤獨長者於是指派人運更多的金幣來。但太子連忙上前握住給孤獨長者的手,說道:「夠了,居士,不要再鋪金幣了。這部分算我的捐獻。」

給孤獨長者接受了太子的捐獻。他在這片土地上建造了寮房、禪堂、鍋爐、倉庫、洗手間、露天和室內的經行區、蓄水池、沖涼房和帳篷,可以供數千人在佛陀的教導下學習正法。佛陀這一位俗家弟子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慈善紀錄。佛陀授記他為捐贈者中的「先驅」。

 

線上內觀通訊集

內觀研究所通訊集目前有英語、印度語、泰盧固語、泰米爾語、古吉拉特語和馬拉雅拉姆語,詳見www.vri.dhamma.org/newsletters

 

一個內觀禪修者

Paropakāra hī puṇya hai, para-pīḍana hī pāpa.
Puṇya kiye sukha hī jage, pāpa kiye santāpa

幫助他人是美德,
傷害他人是罪惡。
善行帶來快樂,
惡行招致痛苦。

Tīna bāta bandhana bandhen, rāga dveṣa abhimāna.
Tīna bāta bandhana khulen, śīla samādhi gyāna.

纏縛有三重:
貪欲、嗔恨和我執。
解脫有三法:
持戒、禪定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