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念住(Satipatthāna)的關鍵
葛印卡老師講
外在的一切真理都能在內在找到;而內在的一切也存在於外。我們也許基於信仰或理智上的信念去接受真理;然而,要直接領會它,一定得向內探究,去體驗內在的真相。我們經由直接與真相的接觸,便可開展親證的智慧,使生命得以真正的改變。
禪修者從表層開始探究,於此層次會出現粗重、堅硬的實相。但當禪修者客觀地觀察這些表面的實相時,他便開始從粗重穿透至細微的實相,直至最後證得究竟實相。唯有透過探究自身的內在實相,方能親證此究竟實相。
向內探究實相便是內觀禪修。在探究的過程中,禪修者必須探究兩個領域,亦即實相的兩個面向:身與心。在巴利語中,探究身體的實相稱〝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探究心理的實相稱〝心念住〞 (cittānupassanā)。誠然,身與心是無法分開來體驗的,因兩者相互依存、彼此相連。
欲探究其一勢必涉及另一;兩者缺一,則任一面都無法完全了解。
身體的領域: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與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
身體的實相須藉由直接體驗來探究;單憑想像或臆測是無濟於事的。那麼要如何去體驗這實相、我們身體的實相呢?如果僅以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為名,坐下來閉目,只默唸或想像身體的不同部位,這樣的人就遠遠偏離了正確修習內觀禪修(Vipassanā)、直接探究實相。我們實際上是經由感覺-也就是透過身體的感受-來體驗身體的。因此,覺知身體感受為修習身念住所不可或缺。各種不同的感受存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每一顆原子。
因此探究身體的實相,勢必涉及對身體感受的觀察-巴利語稱之為〝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感受只能在自己身體內被體驗,而身體的實相也只能透過感受來被體驗。
儘管感受必以身體為基礎,受(vedanā)的實相則並不只限於身體層面;受也是四蘊之一,涵括了身和心兩個領域。正因如此,如我們將會體驗到的,觀察感受是一種能夠探究整個身心現象的方式。
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的修習過程中,禪修者可以藉由觀察感受,直接體驗身體架構變易的本質。透過循序觀察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瞭解到一切感受生起又滅去。當我們不斷重覆此練習,最終會達到體驗身體每一顆粒子瞬間融化的階段。在這非常微細的層次,禪修者直接觀照到整個身體架構剎那剎那不斷消融;這種經驗於巴利語中稱之為「壞滅智」(bhaṇga-ñāṇa),也就是體證消融的實相。
觀察感受亦可讓我們體驗到,身體是由四種基本元素所組成,也就是地(固態)、水(液態)、風(氣態)以及火(溫度)。粒子(particles)隨著單一或多種元素的顯著而生起,出現變化無窮的感受。它們生生滅滅。而最終,身體不過是生起又滅去的波動持續消融著。表面看似堅實的身體結構,事實上也只是漣漪、波動、振盪。
這無常(anicca)的實相,只能透過體驗身體的感受直接證悟。隨著這種體證,我們明白自己無法控制身體裡不斷發生的變化-無常。因此,對自身無法控制的變化所生之任何執著,必將只帶來苦(dukkha),此外別無其他。透過對這些事實的親身體驗,禪修者發展出平等心的智慧。藉由觀察感受,禪修者了知身體的究竟實相,對身體的執著因而破除;他從與身體認同的愚癡中出離,得到真正的解脫、真正的開悟。
修習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禪修者亦著重觀察身體內所發生的一切,所有的感受。不管這些感受是愉悅、或不愉悅、或中性,禪修者都學著客觀地觀察,從而打破在感官經驗裡翻騰的舊習。透過反覆觀察感受的生起滅去,禪修者學習到不隨感受起舞,不論面對任何體驗,都能保持內在的平衡。
如此,身體內生起的感受,是修習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與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兩者的基礎。禪修者藉由觀察感受,深入探究身體架構的實相。因而了悟到〝這就是身體及身體的種種感受,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幻覺與困擾!〞過去我們只在理智上瞭解這些現象,但如今這瞭解,已經由對身體感受的直接體驗而轉變成智慧。
心的領域:心念住(cittāmupassanā)與法念住(dhammānupassanā)
內觀禪修的另一修習層面為探究心的實相。身體內在若沒有生起感受,我們便無法體驗到身體;同樣地,沒有巴利語稱之為〝法〞(Dhamma)的心理內涵,我們便無法體驗到心。正是這樣,觀心(心念住)與觀法(法念住)是密不可分的。當心裡面有貪愛時,禪修者瞭解這項事實;當心裡面無貪愛時,禪修者也瞭解這項事實。同樣,當心裡面有嗔恨或愚癡時,又或者心裡無此類煩惱染污時,禪修者都一概了知。不管心是焦躁與散亂,或平靜及專注,禪修者都一一覺知。他就是這樣修習心念住的。
不論心裡面發生了甚麼,是什麼心理現象、甚麼法,禪修者就只是客觀地觀察;這就是法念住(dhammānupassanā)的修習。不管是貪或嗔、昏沉及懶散或煩亂、懊悔或疑惑,禪修者毫不煩惱,僅接受此刻心裡所生起的。而自然法則的運作就是,只要客觀地觀察這些現象,種種阻礙即會自動根除。而當覺知、觀照(擇法)、精進、喜悅、寧靜(輕安)、專注及平等心等等法生起時,禪修者也同樣接受。而按照自然法則的運作,當禪修者客觀地觀察,這些有益的心理特質會倍增。
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心理現象,禪修者僅只是全盤的接受。一切法皆自其所包含的法生起(All dhammas arise within the dhammas that it contains)。因此,法念住與心念住是密不可分的。
再者,禪修者明瞭心及心理內涵與身體息息相關。心不斷的與身體架構接觸;因此不論心生起甚麼樣的法(dhammas),其基礎不僅僅在於心,也在於身體。當強烈情緒或焦躁生起時,心理活動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最為明顯,但事實上,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有其生理反應。即使是腦海中輕閃而過的念頭,都不僅呈現於心,而是同時呈現於心與身之層面;也就是說,一切的念頭,都伴隨著身體內在的感受。
正因如此,覺知身體的感受對觀察心及心理內涵,非常重要。沒有這樣的覺知,對心實相的探究將會是不完整與表面的。
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皆呈現為身體的感受。每一刻,在最細微的層面身心都有著交會,感受即從此交會生起。藉由感受,我們可以直接體驗自身每個層面的現象。因此,不僅觀身(身念住)與觀受(受念住),即使是觀心(心念住)與觀法(法念住),也必須透過觀察身體感受來修習。
禪修者一旦如此修習,便能了知"這就是心,這就是心所含的一切:無常、短暫、消逝、不斷變易!"這不是基於信仰而接受的教條,不僅是邏輯推論、也不是想像或思考出來的結果。這是禪修者藉親身體驗和觀察身體感受,而直接證得的實相。
就這樣,感受成為探究整個身心世界的基礎。透過如此的探究,禪修者逐漸瞭解實相的每個層面,自身的全部實相。這就是正知(sampajañña),全然的了悟;就是念住(satipaṭṭhāna),覺知的建立。依此發展出來的智慧將無可動搖,因為它是透過體證全面實相而來的。
觀察感受引領修行者去體驗身、心及心理內涵的究竟實相:不斷變化(無常)。然後,超越身心領域,修行者臻至超越一切感官經驗與現象世界的究竟實相。在這出世間的實相裡,不再有無常(anicca):因為不生,所以不滅。這是一個沒有出生或生成的無死之境。當禪修者體驗到這個實相,感官不再作用,因此感受也不再生起。這就是止息(nirodha)的體驗,感受與苦的息滅。
內觀禪修者就是用這種方法,藉由觀察身體內所生起的感受,來修習四念住。禪修者直接體證身心變易的本質,而當他持續向內探究,最終將證得實相-先是身心領域的實相,然後是超越身心領域的實相。這就是完整地修習法念住的方法。這就是正確地修習四念住的方法。這就是修行者禪修與探究實相成就之方法。
來吧,禪修行者們!讓我們藉由身體的感受,探究自身的實相吧!經由這樣的努力,讓我們達到最終的目標: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