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觀察的重要
葛印卡老師
(以下是依據44系列印度語開示,播放於Zee電視台第4次課程內容所翻譯摘錄,原來版本出版於1998年9月內觀通訊Vipaœyana Patrika)
當我們來到內觀中心,學習內觀技巧淨化內心時,我們必須在中心停留十天,遵守所有的行為規範,同時謹慎地遵行五戒。我們的練習開始於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發展對於自身實相的覺知。這是一個自我觀察的技巧,實相的觀察。
這個所謂全部身體的聚合物,它是“我”?是“我的”?是“我的靈魂”嗎?我們必須從經驗的層面上去了解。從孩提時期,我們就聽說過,這個身體是會死的、不持久的、短暫的。如何能說它是“我”?如何能說它是“我的”?如何能說它是“我的靈魂”呢?因為很多層面的因素條件讓我們在理智上相信而接受。從孩提時期,我們聽說過,也接受這樣的說法:身體是不同的,靈魂是不同的。但這是事實嗎?我們必須從實際的經驗層面上去了解事實真相。
同樣地我們稱心聚合物為“我”和“我的”?這真的是“我”嗎?這真的是“我的”嗎?這真的是“我的靈魂”嗎?根據我們從孩提時期就聽過的說法“心是不持久的,短暫的,一時的。”怎麼能說這是“我”?怎麼能說這是“我的”?怎麼能說這是“我的靈魂”呢?這是一種信仰,不是根據實際經驗而來的知識。
我們必須對身、心、心的各層面有直接的經驗,才能完全的了解。剛開始我們會經驗粗重的實相。我們以體驗粗重的實相開始,在直接體驗的領域上發展,我們會逐漸地從愈來愈微細的實相中獲得知識。如果我們繼續客觀地觀察,沒有習性反應,那麼一層層的不淨煩惱便會從心裡移除。這些不淨煩惱會因微細實相的體驗而根除。經驗到愈來愈多的微細實相,就有愈來愈多的不淨煩惱被移除。因此從身體最粗重實相的觀察到經驗身體最微細實相來進行,便能體驗這個物質世界最微細的實相。
同樣的,我們從觀察心粗重的實相著手。當我們繼續觀察愈來愈微細的實相時,心的不淨煩惱會逐漸地移除。如此一來,我們在經驗的層次上觀察整個身心範圍時,會發現身心是不持久的,短暫的,每一個片刻都在變化。這不是信念。我們從直接經驗層面上體驗到無常的實相,直到我們超越心與物質的階段,這是究竟的實相。我們以體驗自身的實相為起點,開始走在這條道路上。如果我們只是想像從某處聽到或讀到的,或者是在情感上、理智上接受,我們就不會進步。我們必須在經驗層次上檢視自身的實相。
以舒適的姿勢挺直坐著,眼睛和嘴巴閉上,開始用功去審視自身的實相。關於這個身與心會有什麼樣的實相顯露出來?第一個顯示的實相是進來和出去的氣息。我們不能想像呼吸,必須實際去經驗它。氣息進來了,氣息出去了。持續覺知自然的、正常的呼吸。用自然呼吸為集中注意力的對象是困難的事,但為了要在這條路上前進,這是很重要的。
從我自己和很多其他人的經驗中知道一件事:如果在進來和出去的氣息間加上字句,並再三覆誦,心很快就會專注。也許會加上一個聖人的名字或神或女神的名字或印度教梵天的名字。一面觀察呼吸,心裡一面覆誦名字。也許加上想像一位聖人或神或女神的形象或印度教梵天的形象。如果觀察呼吸的同時,想像一個形象,心很容易就能專注。這樣集中注意力並不困難。想要在內觀的道路上前進的話,就不能在呼吸上加入任何名字、想像或形象。否則,便無法達到完全的解脫。如果最終的目的僅是要心專注在某個物體上,無疑地應該加上任何字句或形象或想像,讓他能夠容易且迅速地達到目的。
但是,要心專注不是內觀禪修的最終目的,內觀禪修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心從所有不淨煩惱中解脫出來。如果心變得專注,卻無法根除不淨煩惱的根源,這沒有多大的益處。要連根拔除不淨煩惱,就必須到心的深層,在這個產生累積不淨煩惱和壓倒心的所在。當心被不淨煩惱擊敗時,人就會做出不好的行為。在心的深處發展敏銳的覺知,人就能停止不淨煩惱的衍生、繁殖,並連根拔除舊有累積的不淨煩惱。
心的集中對這個方式是有幫助的。但這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我們不能轉移知道自身實相的禪修最終目標。當我們在呼吸上加入任何字句時,我們會漸漸忘記呼吸,而字句變得優勢起來。一次又一次的覆誦字句,心會完全專注,全然地沉浸其中。或者是想像一個形象,心也會專注,全然地沉浸其中。當一個人達到定(samadhi心的專注)的境界時,對身心觀察的工作就會停止,要連根拔除不淨煩惱的工作也會停止。
我們必須從經驗層面上了解身與心的實相。由於這個原因,我們要去觀察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麼事,有了這個觀察的基礎才能在路上前進。
有時候會聽到印度聖者對內觀的迴響:
一位印度的聖者說:
"Thapia na jai, kita na hoi, ape api niranjanu soi."
"Thapia na jai, kita na hoi." - 不要加上任何信念、字句或形象,不論發生什麼事,只是觀察。不要加上任何自己創造的、人為的實相、任何你自己強加上的實相。
"ape api" - 不論實相本身顯露出什麼模樣,如實接受它。
"Anjana manhi niranjana dekho" - 我們必須在物質、身體的範圍內經驗到純淨,這是沒有任何形象或形狀的。我們不應該加上任何東西。當氣息進來時,只是感覺到氣息進來了,當氣息出去時,只是感覺到氣息出去了。不管氣息是經過左鼻孔、右鼻孔或兩個鼻孔,不管氣息是淺的呼吸或是深的呼吸,只是客觀的觀察它。
Yathabhuta - 如實相本來的樣子,不是如你想要的樣子,只是觀察自然的呼吸、如實地觀察。禪修唯一的對象是呼吸,不能加上其他的對象、字句或形象、形狀。心會散漫,一次又一次的跑掉,你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將心帶回到呼吸上。這樣做不容易,但對超越困難是非常有助益的。
不加任何名字、形象或形狀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為這條路是普遍的,非宗派的。如果加上名字,將會如何?這名字也許是一個上帝、神或女神或梵天或聖者或上師,或自己宗教的領袖。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宗教、每一個團體都有它自己的完美的神、女神或梵天或聖者,這只限定在特定的團體裡。如果覆誦一個特定宗教裡的名字,其他宗教的信徒將會拒絕使用它。因此這並非普遍的。同樣地,加上任何特定宗教或團體的形象也不是普遍通用的。因此,如果你要讓這個技巧普遍通用,就不應該加上任何字句或形象。
但是,觀察呼吸是普遍通用的。每一個人都能觀察呼吸。不論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或耆那教徒、回教徒、錫克教徒、祆教徒或猶太教徒,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觀察呼吸。整個法的道路是普遍通用的,這條路不屬於任何特定組織的宗教。
有時候,來禪修的學生會說:「我不會加上任何字句或任何神、女神、聖者或跟宗教有關的任何人的形象。當氣息進來時,我只會說‘進來’,當氣息出去時,我只會說‘出去’,這沒有任何宗教在裡面,若我加上少許字句,心會更容易專注。這有什麼不對嗎?」
我解釋說:「漸漸地‘進來’和‘出去’會變成咒語,你的心會沉浸在其中,而錯過覺察呼吸。藉由觀察呼吸這樣的練習,一個人對他的身與心會有更多的認識。因此,持續覺察純粹的呼吸,不加上任何東西是絕對必要的。氣息進來了,知道氣息進來,氣息出去了,知道氣息出去。一旦心跑掉了,立即覺知‘噢,我的心跑掉了’然後再一次開始。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個心再次回到呼吸。心會一再的跑掉,你也要一次又一次的將心帶回來。你必須竭盡一切努力。但是,當你持續觀察單純的呼吸時,很多自身的實相將會自動顯露出來。如果我們是在任何其他對象的幫助下讓心專注,心會變得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但這條路的進展將會停止,我們將無法了解自身的實相,也不能探究整個身心現象。」
起先,呼吸看起來僅僅是身體無意識的過程。由於肺的運作,氣息會進來和出去。呼吸與身體有關,但呼吸與心有何關聯呢?我們想要了解的,不只是身體,還包括心與從心中升起的負面情緒。當我們持續觀察呼吸,我們開始了解呼吸不只與身體有關,還與心及內心的負面情緒有關。我們觀察呼吸一段時間,心中想法會升起,而和這想法有關的負面情緒也會升起。我們可能會回想起一些過去的事情,‘他曾經這樣說,他曾經這樣做’然後憤怒就升起,或是其他的負面情緒像性慾、恐懼升起。此時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呼吸,我們會發現呼吸失去自然的節奏,稍微變快,稍微變沉重。只要負面情緒消失,呼吸便再度恢復正常。
我們必須了解這些事實:對於內心的負面情緒,我們可以從根源消滅他們。如果忘記呼吸,心沉浸在若干字句中,我們如何能知道身與心的實相呢?因此,不應該加入任何字句或形象或形狀。我們只是觀察呼吸,當氣息進來,當氣息出去了,客觀地觀察。雖然有些困難,但我們會發現,心變得專注。另外,心也會變得愈來愈純淨並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但若心淨化的過程停止,要是心不能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我們如何能達到最終的目的而完全解脫呢?
所以,除了心的專注外,也應該淨化心。如果心裡沒有負面情緒,就會帶來快樂、安詳、解脫。我們必須讓心自在,不只是從想法念頭中解脫,也要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這會帶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詳、真正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