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佛陀教導的本質]

醫佛陀教導的本質

葛印卡老師

下文摘錄自內觀研究所出版的《佛陀生平一瞥》。


有關佛陀及他的教導,在印度有許多錯誤的觀念。對於內觀禪修者來說尤其有必要將它們改正並還原真相。否則人們會始終不清楚事實並為之困惑。這篇《佛陀生平一瞥》的文章,將消除其中一些錯誤觀念,即便不是全部。

為什麼悉達多太子放棄皇室舒適的生活,他美麗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孩子,卻選擇了苦行者的艱難生活?他與他的家庭成員們並沒有紛爭,而與所有的家人們亦都保持著和睦的關係。因此,當他發現了這條普遍通用的、得以從痛苦中解脫的道路後,他不僅將這份了悟分享給世上無盡的受苦大眾,也分享給了他所有的家人。

悉達多太子探尋真理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找出造成痛苦的真相,以及將它根除的正確方法。他花費了生命中六年的時間,竭盡所能地尋找真相,並最終發現了解決這問題的真正辦法。“前所未聞法(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在它本身呈現出來之前,他從未聽聞過的真理。

此真理既不流行於社會,也沒有在精神領域被實踐過。佛陀如何聽聞到?他從誰那兒聽聞?讓我們來看一看佛陀時代的印度,彼時人們心靈領域所流行的真理是什麼。讓我們也來看看佛陀所發現的真理,在當時它非但不盛行,甚至無人知曉?

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傳統中的信仰皆是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意) 不斷地與它們相應的感官對象(所緣、塵)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因為這種接觸,人們不斷地增長貪欲(taṇhā)-渴望留住令人愉悅的事物並增長它們,嗔恨不愉悅的事物並從中擺脫。

每當因接觸生起貪愛或嗔恨,痛苦隨之而生。貪愛和嗔恨伴隨著痛苦。因此,普遍持有的信仰是當感官接觸所緣時,人們不應該生起貪欲-貪愛或嗔恨。在接觸所緣時,人們不應以貪愛或嗔恨來反應。

佛陀瞭解到這只是顯見真相,卻非究竟實相。它是部分的真理,不是完整的真理。部分真理只能產生部分的利益,而非全面的利益。

當六根,即六種感官接觸它們各自的所緣時(saḷāyatana paccayā phasso),一種感受在身體裡生起(phassa paccayā vedanā),當感受被經驗到,貪欲(taṇhā)即生起(vedanā paccayā taṇhā)。

很明顯地,如果我們未覺察到根緣接觸,感受生起-因為接觸而生起感受—我們即忽視深層的根源,而糾纏於表面的細枝末節。

我們應覺知因接觸而生出的身體感受,並對它保持平等心。當這樣做時,我們就開始從心的深層的貪愛和嗔恨中解脫出來。不管(導致貪愛和嗔恨)的外緣是什麼,似乎是當我們接觸這個外緣時,我們感知它是令人喜歡的並產生貪愛,或感知它是令人討厭的並滋生嗔恨。然而,這不是事實的真相,只是表面的真相。從貪愛和嗔恨中真正解脫出來的方法,是瞭解事實真相,並在持續覺知它時保持平等心。我們必須從緣感受,貪欲生起中解脫出來。事實上這是一條從貪欲中解脫出來的吉祥的道路。這就是內觀有用的教導。這就是能從所有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了悟。

舉個例子:一個害怕狗吠聲的人來參加內觀課程。他是一個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理智層面,他很明白自己身處一個安全的住所,他睡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當狗在鄰家的某處吠叫時,這隻狗是不可能靠近他的。那為什麼他還需害怕?然而這種了知僅只止於理智層面。事實是只要一聽到狗吠聲他就感到害怕。誰能在現實層面說服他?如何說服他呢?幸運的是,他來參加了一個內觀課程,在課程中他開始經歷遭遇到過的感受。透過練習,他學會對身體的感受保持平等心。對於狗吠聲的恐懼即自動地消失了。恐懼蘊含在身體感受裡,一旦人們學會以平等心對待這些感受,恐懼就消失了。

一些來參加內觀課程的人有上癮症,比如對酒精,海洛因,賭博,邪淫等。因為執著,即使他們想從上癮症中解脫出來,也無法做到。事實上,所謂的上癮並不是對某種物品,而是對來自使用這些物品所產生的身體感受上癮。由於不知道使他們受苦的真正原因,他們持續地成為上癮症的奴隸,並做出錯誤的行為,也因此在現在以及未來為自己製造痛苦。

如果一個人在身體和言語的層面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在心中生起不淨風暴而令他焦躁不安。為了從中解脫,佛陀發現了內觀的方法。為釐清它,佛陀發現並解釋了一些自然法則。

第一點,以上提到過的,任何一個感官只要接觸到它們各自的所緣時,某些感受就在身體中呈現。另一個事實是我們對這種感受產生貪愛或嗔恨。只有借由發現這項先前未知的真理,內在的洞見、知識的洞見、智慧的洞見才會在此人內心生起,使他瑧至了知、瑧至覺悟;光明自動顯現。覺行者(Bodhisatta)成就正等正覺(sammāsambuddha,三藐三菩提)。

兩千六百年前,在沒有現代科技設備的輔助下,僅僅是透過心的力量,這位心靈領域的超級科學家體證到的真相是:在我們粗重的身體以及整個物質世界中沒有實質的存在。這種實質只是表面的真相,顯而易見的現象。它就是這樣而已。究竟的實相是物質世界中每一種物質,都是由數不盡的次原子粒子組成,它們是如此的微小以至於無法以肉眼看見。佛陀把他們稱之為極微(kalāpa),即使是這種極微也不是永恆和實質存在的。每一刻它都在燃燒和波動中。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Saṃyuttanikāyo, 1.168, Upacālāsuttaṃ)

它們在這些波動的漣漪中不斷生起又滅去-生滅法則(uppādavayadhammino)。
(相應部,1.168,第七優波遮羅)

生起和滅去,無常才是它們的真實本質、它們的法則。心和伴隨心而來的一切(心所)也具同樣無常的本質。

就在一眨眼的瞬間,次原子粒子生滅數萬億次。這令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它們是持續與永恆的。

感受在身體內產生,甚至來自於這種身心裡快速生滅的活動。

這裡又顯示了另一種自然實相—
Vedanāsamosaraṇā sabbe dhammā.
心中生起的任何念頭都伴隨著身體的感受

包含於心之心的伴隨物(cetasikas,心所)被稱之為“法(dhamma)”,自然法則就是不論什麼樣的心所在心中生起,它們就以感受的形式在身體中開始流動。

感受也是藉由身心 的交互作用,基於姿勢、環境和食物而產生。

感受的升起除了上述原因外,依著四蘊,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時間生起:識蘊(viññāṇa,意識認知),想蘊(saññā,辨別判斷),受蘊(vedanā,感受),行蘊(saṅkhāra,回應感受所做出的制約反應)。

身體

除了心之外,身體有四大元素:地、火、水和風。與它們對應的各種感受不斷生起。

在這些不同種類的感受中,兩種最為明顯的感受—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它們會被最深層潛意識的心立即經驗到。如果感受是愉悅的,貪愛的反應即生起,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就出現嗔恨的反應。這些反應即為我們的業習。許多這些業習(業,kammas)會在心的深層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些業習中的某些是微弱的,像畫在水上的線,一畫下它就消失了。某些業習像畫在沙地上的線,它們過一會兒也消失了;但有些業習則像以鑿子和鐵鎚在堅硬的石頭上刻線般;它們經年累月都不會消失。

這些業習,有些是無益的,有些則是有益的。無益的業習帶領人們走向低下的世界,而有益的業習則引領人們走向高的、神聖的世界。非根植很深的業習,會留在心的表層,強大並根深蒂固的業習則會連結至心的最深層。

因為缺乏瞭解,我們常常重複著某些微弱、無益的業習,並使它們越來越強大和深刻,結果我們讓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更加痛苦。

佛陀的這些發現非僅為滿足理性的好奇心,其實他的目的更是要在這些真理的幫助下,找出根除痛苦的正確方法。因此,他發現了可以當下獲得成果的內觀法。人們從中學會如何不對感受起反應並保持平等心。從彼時至今,這個方法已讓無數的人們從痛苦中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