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痛苦的實修方法
葛印卡老師
下文選自「內觀的鐘聲已響起」一書,由內觀研究所出版。
問題:就修行而言,最關鍵的了悟似乎是體證四聖諦,而這比起佛教對宇宙的一切詮釋都來得重要。
葛印卡老師:是的,因為這四聖諦是普遍真理。沒有人能否認第一聖諦,苦的實相。與不想要的人、事物、處境交會(怨憎會),以及不能與想要的人、事物、處境交會(愛別離)皆帶來痛苦。因此,第一聖諦,苦諦,苦的真理,是普遍適用的。第二聖諦,集諦,痛苦的因由,這從內心去體會和從外在看來有所不同。我感到痛苦,似乎是因為外在世界發生了一些我不想要發生的事,或發生了一些不符合我期望的事。然而,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能體會:「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源自於我所起的貪愛或瞋恨反應。我喜歡某些東西,並生起貪愛。我不喜歡某些東西,並生起瞋恨。」此第二聖諦對所有人皆如是。
因此,出離痛苦的方法對所有人皆可行,因為你必須拔除痛苦的根源,那是貪愛與瞋恨的起點。在粗略的層面,持戒(sīla)是好的對治方法 ─ 那就是,在舉止或言語上,不造作任何會擾亂或傷害其他眾生的行動,因為那樣做同時也在傷害你自己。然後致力修定(samādhi);控制你的心。然而,光是控制並不足夠;你必須更加深入並淨化你的心。一旦心被淨化,貪愛和瞋恨便會消失,而你會到達完全沒有痛苦的境界。整個過程是那麼合乎科學;那麼容易便為人們所接受。當然,若我們持續教條之爭,困難便會出現。但我卻說,只管練習並體驗:「你是否正在受苦?這是否痛苦的因由?而它是否藉由這樣的修行方式被拔除?」
問題:或許在智力層面,一個人能理解這種有關四聖諦的邏輯推理,但要如何以一般人能理解的方式來向他們解釋,生命是痛苦的,而修證此聖諦能導致從痛苦中解脫?
葛印卡老師:這是苦(dukkha) ─ 這是一項對所有人而言都是苦澀的真相,不能藉由忽視或逃避而將之消除。我們無法閉上雙眼避而不視並期盼苦會自行消失。我們無法透過揣測或爭論而使之消失。接受苦的實相就是接受真相。只有當我們接受苦的真相,我們才能找到出離苦的方法。
接受苦的真相會有任何障礙嗎?這種真相有多顯而易見,這項事實有多清晰?一切生物的生命是何其充滿痛苦!我們甚至無法想像一切眾生所受的痛苦何其巨大。在這一小段時間裡,正當我講出這些句子之時,地球上無數的小生物,正被吞噬和粉碎於血牙之下;牠們正被無情的吞嚥,絲毫不被憐惜。我們能計量牠們的苦楚、疼痛、痛苦嗎?
即使我們先將畜生道眾生的痛苦擱置不談,光是人類本身的苦又是何其難以計量和無盡?在此存在的一刻,世上的醫院裡,有多少病患正在極度痛苦中呻吟?又有多少人因感知死之將至,正在無能為力、恐懼與劇痛中哭泣?又有多少人因喪失財富、聲望、地位、權力,此刻正受著痛苦的折磨?活在這個到處充斥著痛苦的宇宙之中,誰人能以任何理由不接受痛苦的真相?
我們當然不想說,生命當中只有苦,而沒有絲毫歡愉。然而,感官歡愉真的能稱之為快樂嗎?那快樂的光輝難道沒有含藏痛苦的陰影?沒有感官歡愉是恆常、不變、永遠持續的。在感官的境界裡,沒有半點歡愉是一個人能永享而滿足的。一切歡愉皆無常,正在變化,必將消失。總而言之,凡是無常的皆令人不滿足。當我們執著於某些東西,因為它似乎令我們愉悅,可是一旦歡愉不再,憂傷會是何等巨大;痛苦會變得劇烈。
在世人眼中,一個人或被視為非常快樂,或自認為非常快樂。人們能享受這些歡愉多久?剎那光明何其急速地變為黑暗!一個人對這些歡愉的投入與執著有多深,他置身於無法避免的痛苦就有多深。然而,一個享受卻不執著於歡樂的人 ─ 清楚了悟歡樂的無常本質 ─ 便能於歡愉結束之際不陷入痛苦。因此,當我們享受這些歡愉之時,若能覺知它們變化、無常的本質,若我們覺知這些歡愉本有的苦,那麼當這些歡愉結束時,我們便能不受隨之而來的痛苦束縛。在我們的歡愉當中看到苦,就是看到將苦摧毀的真相;這是確保我們福祉的正當生活方式。
看見苦的真相用意在於,苦一抬頭,我們便看到它、意識到它,並立即將此苦的火焰撲滅,因此它便不能蔓延。若我們覺知因執著於歡愉而來的苦,那麼我們將不允許火勢蔓延。當我們享受歡愉之際,我們往往不會變得緊張或興奮,而當歡愉結束,我們不致變得痛苦,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已了知歡愉短暫的本質。這樣,歡愉的終結不致成為痛苦的因由。
每一個人,毫不例外,都會體驗到一些苦的真相,但僅當苦被體驗並被客觀地觀察,而非沈浸其中時,苦的真相才能受用。在這種情況下,它才是苦聖諦。因某些肉體上的痛楚而哭泣、嗚咽、翻滾,無疑是看見苦的真相,但觀察並體會潛在於喧鬧笑聲、美酒與笙歌這種種看似歡樂底下的痛苦,才是真正看見苦諦。
只要我們還不能觀察到感官歡愉的真實本質,我們勢將持續執著於它們,持續渴求它們 ─ 而這就是我們一切痛苦的主要因由。
因此,若我們要全然瞭解、全然體悟苦,則必須了悟並體察微妙的實相。在經驗的層面上,在一個人自己的身體結構之內,觀察實相轉瞬即逝、無常的本質,並由此體悟整個心物宇宙的本質。感官世界是無常的,而一切無常皆苦。
瞭解並觀察此實相便是體悟、領會第一聖諦;而正是這種對苦諦的瞭解,能引領我們從一切痛苦中解脫。
問題:我們通常能在理智層面瞭解並接受所說的道理,卻仍然錯失甚麼是我們痛苦的最深因由。
葛印卡老師:在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本處,總有一些執著,總有一些貪愛。讓我們試圖更徹底、更完整且更深入地瞭解渴求。
我們始終體驗著無盡的貪愛。我們的肉眼看見一種看似美麗的形色,而我們的渴求便騷動起來。我們聽見一些聲音,嗅到一些氣味,嚐到一些味道,觸摸到一些實體,只要是愉悅的,便馬上渴求。我們的執著於是抬頭。同樣地,當我們憶起一些感官歡愉,曾帶給我們極大愉悅 ─ 我們馬上渴求能再次經驗到它。或者若我們想像一些感官歡愉,是我們不曾經驗過的,那麼想要去經驗的貪愛便顯現。
對此六種感官對象生起渴求,是因為這些感官對象使得我們坐立不安。我們對於所沒擁有的東西,生起強烈貪愛。我們只會不滿足於所擁有的東西。只要有執著,就會不滿足,而只要不滿足,就一定會有執著。不滿足於現存的(現在的樣子)以及貪愛非現存的(不是現在的樣子),兩者皆令我們痛苦。
即使我們在理智層面體悟到貪愛與執著之苦,我們仍然無法藉由理智上的知識出離這種痛苦。我們在一生中,一直活在貪婪競爭的心態裡。從童年開始,我們便時常渴求勝過他人。在瘋狂的競爭精神中,生活演變成無所不用其極的森林法則,適者生存壓倒一切。生活變得緊張並充滿不安與掙扎。
然而,在這樣的激烈競爭當中,我們要在哪裡找到快樂與福祉,當我們得到渴求的對象之前,我們受到不滿足的困擾。在我們致力於取得成功的過程裡,我們失去了心的平衡。而當我們成功獲得所想要的,我們不是去享受擁有的滿足感,反而變得更為焦躁不安,要去獲得更多,囤積更多。
這樣的活動 ─ 從一開始便產生焦慮、不安、緊張、痛苦;當這樣的活動增加,這種種不想要的心理狀態就會更為旺盛;而終究帶來更多的痛苦 ─ 這種在物質層面看似的進步,如何能開創一個安詳和繁盛的時代?
這並不意謂在家眾應摒棄一切物質活動,並過著貧窮的生活。人們必須工作,以解除本身以及他人的貧窮。他們應當努力工作,但在投入工作之際同時保持心的平衡。假使在執著與貪愛的影響之下,他們行將失去人性尊嚴、安詳與平衡;那麼,縱使累積了大量物質財富,他們必然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樂。要獲得真正的快樂,一個人必須保持心的平衡、心的明智。
執著和競爭的病態像傳染病般蔓延,並在人性當中不斷蔓延開來。人類因而失去了安詳與寧靜。這種過度競爭和渴求因此成為我們痛苦而非快樂的繁衍地。安詳在於阻止它的靠近。安詳在於盡量遠離於它,安詳在於遠離過度貪愛和無謂競爭的魔爪,並時常保持心的平衡和平等。
問題:面對這些我們每天都會碰到的處境,有甚麼方法可解除我們內在的痛苦與焦躁?
葛印卡老師:若事物因某種原因生起,藉著拔除這種原因,一定能將之拔除。痛苦,正如我們所見,是由貪愛與瞋恨生起。若這兩者完全消滅,那麼理所當然,痛苦也將隨之消滅。
在理論層面接受這項真理不難,但要在經驗層面予以體證則非常困難。而除非一個人能實際體驗到痛苦因由之拔除,否則將永不能達至痛苦的終結。一個真正解脫的人不僅闡述拔苦的理論;他更會示現達到此目的的方法。因此,出離痛苦的方法是以實踐為主,而不光是理論。
要拔除痛苦的根源 ─ 貪愛與瞋恨 ─ 一個人必須了知它們是如何和從哪裡生起。透過本身的經驗,一位解脫者發現並教導,每當有感受生起,貪愛與瞋恨必隨之生起。而每當感官對象與根門相觸 ─ 形色與眼睛(眼根)相觸;聲音與耳朵(耳根)相觸;氣味與鼻子(鼻根)相觸;味道與舌頭(舌根)相觸;所觸之物與身體(身根)相觸;想法與心(意根)相觸,感受便會生起。
我們必須將貪愛與瞋恨由根拔除 ─ 亦即,從感受生起處將之拔除。為能如此,我們必須發展覺知身體內一切感受的能力。為達此目的,我們應訓練心,使之變得極為銳利和敏感,能於所有層面感覺到種種感受。除了這種清晰的覺知之外,我們還必須發展對一切感受 ─ 愉悅、不愉悅和中性感受 ─ 保持平等心的能力。若我們保持這種覺知和平等心,我們將必不會作出反應;當感受生起時,一個人將不再產生貪愛或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