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內觀禪修中慈悲觀之修習]

內觀禪修中慈悲觀之修習

印度內觀研究所


慈悲觀禪修(mettā-bhāvanā)是附屬於內觀禪修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自然的結果。透過讓我們的周遭充滿詳和、純淨與慈悲的正面律動,將慈心與善意散佈予眾生。佛陀教導他的信眾培養慈心(mettā)以為自己及眾生帶來更平靜與和諧的生活。內觀禪修學員亦須遵從佛陀的教導,因修習慈悲觀讓我們得以將所生出的安詳和諧分享予眾生。

Mijjati siniyhati 'ti mettā-能讓我們的性情逐漸親善者乃慈心。它是一種至誠祈願,為眾生的幸福、美好,不帶任何惡念。
Adoso 'ti mettā -不嗔即慈心。慈心的主要特質即仁慈的態度,它極致表現於體認自身與眾生之同。

此態度之意涵並不難理解,但要在自身建立起它卻十分不易。為此我們需要一些練習,慈悲觀就是一有系統的培養我們將善意帶給他人的禪修方法。而要使之產生真正效應,則必須與內觀一起修練。當我們內心為不淨煩惱所充斥時,是無法出生善意來分享他人,僅淪為缺乏內在意涵的儀式;反之,若內心的不淨雜染於內觀禪修過程中被滌除,內心自然湧現善意,跳脫我執之禁錮,開展出以眾生利益為基礎的自我關懷。

此乃慈悲觀被安排在內觀課程最後階段的原因。當學員們歷經禪修淨化過程後,自其內心深處常會生出祈願眾生幸福的感受,此時修習之慈悲觀效果最着。雖然慈悲觀修習僅使用課程少許的時間,但它卻被視為內觀禪修的極致。

涅槃 (Nibbāna) 僅能在少數內心充滿對眾生愛與慈悲之人身上被體悟。它無法僅靠祈望,必須透過內心的淨化方能被成就。在內觀禪修中我們即在修習淨化內心;這也是為何它在課程中被強調的原因。

於內觀禪修過程之中,我們逐漸覺知隱藏於世間與自身表象下,每一刻生滅的實相,體認無常變化時刻持續,非個人所能控制或預期。逐漸地我們也了解執取短暫的、無實質的事物令我們受苦,學會放下執著,對任何經驗均保持平等心。至此我們將可開始經驗真正的快樂為何;它既非慾求的滿足亦非恐懼之驅除,而是自慾求與恐懼束縛的循環中所解脫。當內在的甯靜滋長時,我們即能清楚地看出他人正陷於苦痛中,因而由然生出“願眾生皆如我般,尋得離苦得樂之道”之念。此即為合適慈悲觀禪修之意願。

慈心(Mettā) 不是禱告;也不是祈求外力的幫助。相反的它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藉產生出具支持力的氛圍,讓他人因此得以自助。禪修者可以將其感受到的慈心送給眾生或一位特定的人士。在任一情況中,禪修者皆僅為一個中介者,因為我們所感受到的慈心並非“我們的”慈心。藉由自我的滌除,禪修者的心將被開啟與宇宙間的正面能量接軌。體悟到慈心並非源自自身,將使它的傳送達到真正的無我。

修慈悲觀時,禪修者的內心必須安詳、平靜、無負面情緒。這種狀態的心就是我們在內觀禪修時可以被達到的。藉由實際體認憤怒、反感、惡意如何干擾我們的平靜,破壞我們想要幫助他人的努力。唯有當嗔恨被清除,平等心被滋長出來之時,我們才能快樂,同時祝福他人快樂。唯有出自內心淨化禪修者口中的:「願眾生快樂!」方有強大的效益。以如此的純淨為基礎,它們確實能有效地促進眾生的快樂。

因此修習慈悲觀之前,我們必須先檢視自身內心,是否已達到可以傳送慈心的狀態。若察覺到心中有任何一絲的不淨雜染,就應及時打住。否則反而會將負面情緒傳播出去傷了他人。若檢視當下身心均甯靜安詳充滿善意,適合將此快樂分享時,自然可以說:「願你快樂,願你自各種導致痛苦的雜染中解脫,願眾生平安!」

這種以慈心祝福他人的態度,將可幫助我們更有技巧地面對生命的變遷。例如當面對他人的惡意傷害,一般以自我為中心的反應是恐懼與憤怒,但事實上這些無助於改善狀況只會增長負面情緒。若能保持內心的甯靜及平等心,甚至對傷害我們的人釋出善意,自然有助於事情的轉圜,而非僅在字意上理解或粉飾未被解決的負面情緒。唯有自純淨內心自然滿溢出的慈心才得以發揮它的功能。

由修習內觀所得到的安詳,將自然地帶動慈心的生起,它將在每日的生活中為個人與其所處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因此內觀禪修有二根本功能:一為藉淨化內心為個人帶來快樂,另一則幫助我們準備好修習具促進眾生快樂的慈悲觀。畢竟除非個人的利益得以分享予他人,否則自所有負面情緒與自我中解脫之目的又何在呢?禪修時我們將自我暫時由外在世界中抽離,是為了回報與分享眾生我們在單獨修行時所得到的。在內觀的修習中此二功能乃無法分割的。

當今暴力不安,抑鬱疾苦遍佈,此種慈悲觀禪修的需求是十分清楚的。若要和平與和諧普及人間,它們需先在世上每個人的內心被滋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