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禮敬方式(The proper way to pay respect)
葛印卡老師
以下是改編自葛印卡老師於1998年8月5在台灣法鼓山寺對比丘和比丘尼眾的一個公開講座。
最尊貴的聖嚴法師,尊貴的比丘、比丘尼:
非常高興再次見到如此聖潔的大師和見到有興趣靜坐禪修的各位。當我看到各位盤腿靜坐禪修時,讓我想起佛陀的話語:有人曾問,「我們應如何禮敬覺者?」佛陀指著正在靜坐禪修的比丘和比丘尼說:「這就是禮敬佛陀的方式。」
對覺者表示尊敬真正恰當的方式是:遵循他的教誨。而他的教誨是禪修,和保持對身-心現象的覺知;在經驗的層次上去了解污染如何生起,如何倍增,如何擊潰我們,以及如何終止這個過程,和改變心的這個習性。這就是他所謂的內觀:在身的架構內,以其真正的本質,如實觀察現實;心與物時時的互動。
在喬達摩佛時代,印度盛行許多靜坐的方法。有可以使人進到更深的定(samādhis),第七禪那(jhāna)和第八禪那的方法,他從當時的印度老師學到這些。但僅僅samādhi並不能帶他到完全的解脫的目的,最終全然覺悟的目標。所以,當他坐在菩提樹下,他開始觀察他自己身上的實相而達到完全覺悟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開始觀察到的第一個實相是呼吸的自然流動。這是觀息法禪修。在鼻孔入口處的小面積上觀察呼吸的自然流動,心就變得愈來愈敏銳,愈來愈細微,越來越敏感。用這個敏銳且敏感的心,一個人在鼻孔下方和上唇上方這個區域,開始經驗到不同的的感受。接著,從這個區域起,開始觀察全身的結構,從頭頂到腳趾尖,從腳趾尖到頭頂,經驗身上各種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有時,是很粗糙,堅硬,強烈的感受或是很細微且愉快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一個人繼續客觀地觀察這些感受,且不對它們起任何反應。
一個人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習性反應模式:對愉快的感受是渴望和執著的反應以及對不愉快的感受是厭惡和憎恨的反應。人們認識到此一事實,且試圖改變這種習慣模式,充分理解清楚,每一個感受的特性 - 愉快或不愉快,粗重或細微 - 是生起,滅去,生起,滅去。哦,它是如此無常!因此,有關身和心的第一個特性是無常,anicca,它在經驗的層次上變得越來越清楚。
當這變得清楚時,第二個特性也變得越來越清楚了-第二個特性是苦,dukkha。人在經驗的層次體認到,「每當我對愉快的感受做出執著和渴望的反應時,我就失去了心的平衡,我就失去了心的和平與和諧。同樣地,當我對不愉快的感受做出厭惡或憎恨的反應時,我的心就會再一次失去平衡,我的心就會失去和平與和諧。噢,這就是苦啊!」
那麼第三個特性就變得越來越清楚了:「無論是愉快的感受或不愉快的感受,我無法支配它,我無法控制它。如果我想推開不愉快的感受,我不能。如果我要保留愉快的感受,我也不能。事情發生只是根據自然。」再次,在經驗層次上,第三個特性變得如此的清楚了,無我(anatta)的特性。沒有「我」,沒有「我的」,不是「我的靈魂」 - 只是一種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的現象。這種心與物的現象,沒有什麼可以說這是「我」或這是「我的」。當你繼續練習越來越深,它變得清楚了,整個心與物的現象是如此的無物,如此的無質。這是空(suññatā),沒有什麼可以把握且說「有物。」或「這是該物。」什麼物也沒有。
一個人直接經驗了這個現實。這不是一種智力遊戲。這不是一種因為佛陀這麼說就應該接受的情感或靈修的遊戲。現在一個人體認到這個實相且開始改變心對渴望和憎恨的習慣反應模式。當這個對渴望和憎恨的反應習性模式從心的根部移除,心就會變得愈來愈純淨。且依自然法則,當心變得純淨時,它自然充滿愛,關懷和對別人的善意。所以,只要有貪愛的習性,就必定也有憎恨的習性。而且,只要有憎恨的習性,就難能有愛或關懷。
用這個方法佛陀達到的最高階段的全面覺悟,完全的解脫,而這就是為什麼,他宣說的第一件事是緣起法(paticca samuppāda)。
事情因條件而生起。若有這樣的條件,則必有這樣的結果。而且,他解釋得很清楚,在這個過程中,當六處門與它們的所緣接觸時,身上就會有感受生起。如果它是愉快的感受,人們就以貪愛來反應;如果它是不愉快的感受,人們就以憎恨來反應。身上這種對感受的感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出於我們的無明,我們不斷增加我們的痛苦,因為這些感受和我們對這些感受的反應。而出於智慧,我們開始對這些感受不起反應而走出痛苦。
印度於佛陀時代,佛陀之前以及甚至在佛陀之後,就有許多靜坐的方法。但從來沒有人談論到有關身上的感受的感覺。這是釋迦牟尼佛偉大的發現。任何使心專注的靜坐方法,都帶來平靜,但寧靜和純淨只在心的表層。佛陀並不就此滿意。他繼續走到心的深處,心的最深層,在此心與身上的感受不停地在互動。
因此,練習佛陀所教的內觀靜坐方法,重點在身上的感受。一個人一方面必須訓練心,持續覺知感受,而另一方面,對感受的覺知保持平等心。這是淨化心的科學過程;淨化整個心。
我很高興你們有些人已經上了內觀課程,而且我相信你們一定每天靜坐。我建議你們去上更多的課程。在家居士有諸多的責任,世俗的責任。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靜坐禪修。你們很幸運,你們是出家人,你們可以修習得更深入。我盼望你們所有的人經由修習內觀,得到覺者所教導的最佳成果。並且,你們很幸運能有這樣一位聖潔的老師指導你們。願你們都成功!願你們都能得到正法的最佳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