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魔王的陷阱]

魔王的陷阱

葛印卡老師講


下文為編修自一長課程開示的摘要,其中葛印卡老師指出負面的自我人格,化身成為阻礙解脫的力量-魔王(Māra)。

發展覺知身體感受的技巧是容易的,但對感受保持完全的平等心則較為困難,要知道它們全都是短暫的,無常(anicca)。

這是練習最重要的面向。除非你在身體感受的層次發展出對無常的了知,否則解脫是遙遠的。佛陀一再開示只要有感受存在,貪或嗔即相隨而來,涅槃就離你很遠。感受和貪愛;感受和貪愛;只要這些一起來,就只會有極深的痛苦--- dukkha-samudaya-gāminī paṭipadā--- 一條將你的痛苦放大、為你帶來悲慘的道路。火與燃料,火與燃料,你無法自燃燒中出離。你必須從經驗層次上去了知,「看!這是火。看!這是燃料。看!如果火中添入更多燃料,我就不能從燃燒中出離。」有了這樣的了知,人就會嘗試不去火上加油。如果你不再添加,那火中原有的任何燃料都遲早會被耗盡的。當沒有新的貪嗔業習,舊的業習即將自動地被清除。

對於舊的業習你無能為力,但你確實可以杜絶新業習的產生。一旦你這樣做,舊的業習將會自動地一點一點地被清除。由於你已經停止新業習的產生,一個不再存有過去業習的時刻將會來臨。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當你不再產生新的業習,你就走在解脫的道路上 ---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佛陀稱之為完全根除痛苦的道路 ---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或稱為完全根除所有感受的道路 ---vedanā-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換句話說,於此道路上前進,人可以達到不再有感受的階段,因為他經驗到某些超越心與物的東西。心物持續接觸即有感受產生,愉悅的、不愉悅的、或是中性的。自感受出離,就是出離痛苦。而唯一能出離感受的方法就是停止火上加油,讓它自行燃盡。這非常簡單,卻又很困難。

儘管在知識的層面理解了所有這些道理,然而在實際的層面內心的深處我們仍有執取愉悅感受的傾向。這才是真正的危險。自不愉悅感受的嗔惡中出離相對容易,但要從愉悅感受的貪著與執取中出離則非常困難。

你必須探究整個感受領域的真相。當你練習時,經歷到不愉悅的粗重感受,由於舊的習性,起初你起了嗔惡的習性反應。接著你意識到:「看,這是對不愉悅感受的習性反應。」繼續訓練你的心:「這是暫時的,這是暫時的。我已經驗過太多不愉悅的感受,而它們沒有一個可以永遠維持下去。它們生起並遲早會滅去。現在生起的怎能持續到永遠呢?」就這樣訓練你的心不去反應,以經驗無常的特性去了知。在某個程度上你是成功的。

然後經驗變化了,你達到了全然消融的階段,全身不再堅硬;你觀察到一股微細震動的暢快流動,一個極其愉悅的經驗。不知不覺中,你開始執取它;想著:「噢,太美妙了!這是愉悅的,這是好的。」然後你回想起你的老師或佛陀的話:「噢,不。這也是短暫的,短暫的。」但有一部份你的心仍然執取著它。

要判斷是否執取,你必須檢查自己當暢快流動消失時,有什麼感覺?是沮喪,失望,挫敗,憂傷或好像退步了嗎?若有一絲上述感覺的痕跡存在,就顯示有執取。即使經驗第一次消融後,不愉悅的感受仍會一再出現。那時,你要檢查你自己:「現在粗重的感受又出現了,是否我內心有一部分依舊執取之前的消融經驗?」。如果有這種想法出現:「我必須再次得到它,我必須再一次得到它!」那麽肯定仍有對不愉悅感受的嗔惡和對愉悅感受的貪愛;你還沒有從舊的業習中出離。努力從中解脫出來。當一個愉悅的感受出現,你部分的心開始享受它,無論多輕微,當下智慧應該出現:「噢,危險!這是一真正可怕的情境。這是魔王的陷阱,已發生在百萬人身上。」

在非常表層處,人似乎從視覺,聲音,氣味,味覺,接觸和思維中得到愉悅。他想:「沈迷於感官享樂是一種束縛。人要從中出離,必須使自己不陷入愉悅中。」但透過內觀的練習,無論什麽愉悅都只不過是身體上的一個愉悅感受,即逐漸顯得清楚了。任何外界事物,不論是影像、聲音、有形的物體、氣味、味道或者是想法,接觸到身體產生了一個相對應的非常愉悅感受。從而了解:「這是我曾經稱為愉悅的東西。它的另一面同樣也是緣於外物;事實上是身體存在不愉悅的感受。對感受起反應是我這一生和過去無數生在玩的遊戲。」

現在你發現在內觀的名義下你正在玩著同樣的遊戲。有什麽不同?現在也是,當你經驗到微細感受的暢快流動,你想著:「噢,很愉悅!」當它消失時你覺得沮喪,就像敗戰失去了陣地般。當它回來時,你覺得你進步了:「現在我又得到它了!」

這道理你都曾聽聞過並在知識的層面上了解。但檢視你自己。如果你依然在玩著同樣的遊戲,這份理解就很膚淺;你沒有確實地領悟法。解脫還很遠,很遠。如佛陀曾強調過,如果有感受,貪嗔即隨之,涅槃就很遠,十分遙遠。

了解佛陀的警語,特別當你正經歷非常愉悅、微細感受時。這是非常危險的,甚至可怕的情境。

如果你真正地開始了解,你將會想從此種經驗中出離、你將變得不可能去享受。它是危險的,非常可怕,有什麽可喜好的?取而代之人會覺得厭惡:「這個愉悅感受裏有什麽?」直至此時,人才得以從中出離,經驗涅槃的階段。

只要喜好持續,只要對之不起厭惡,只要看不到喜好的危險,就離涅槃很遠。這是為什麽要正確地對身體的感受用功。你已經開始覺知感受;好。但你是如何感覺的?是採取和以往同樣的瘋狂方式去想(saññā),或是已經轉變為無常想(anicca-saññā)?你明白魔王的陷阱嗎?你正在加深這個認識嗎?

一個故事:一隻鸚鵡停留在一位比丘禪修的禪院,該處十分安詳,種植許多果樹。比丘試著教這隻鸚鵡:「噢,鸚鵡,這裏是危險的。有一位獵人會來並撒些穀物來吸引住你,他會拋撒他的網將你抓住。很大的危險,你千萬要小心。他撒的穀物是很危險的,因你將之被捕入網。很大的危險。噢,鸚鵡,獵人會來。他會撒些穀物,你會被穀物吸引前去,他將撒下網而你將被捕。小心,噢,鸚鵡,小心!」

鸚鵡學著去重覆這些字句,牠持續唸誦著:「噢,鸚鵡,小心!噢,鸚鵡,小心!獵人會來撒穀物。不要被穀物引誘,他一撒網你就會被捕了。小心!小心!」

正如比丘的警告,一天,獵人前來撒下穀物,鸚鵡被吸引住,獵人撒網誘捕了鸚鵡。而被獵人抓住的鸚鵡,仍在不停地背誦著:「噢,鸚鵡,小心!獵人會來,他會撒下穀物,他會撒網。小心!小心!」

一個享受獵人穀物的內觀禪修者將會被纏入魔王的網中。這些愉悅的身體感受就是穀物,是魔王的陷阱。當你開始享受它們,你就被抓住了。然而你仍想像著,由於你正練習著內觀,你將漸解脫,你正趨近涅槃經驗。事實上是與此相反,你正奔往另一方向。

這就是痛苦之輪如何不斷地運轉,它常常是從愉悅的感受開始,並因著貪愛它們,嗔惡就隨之而來。人不會因不愉悅感受而陷入魔王的陷阱。只要對愉悅感受一有貪愛和執取,你就會對不愉悅感受產生嗔惡。根源就是你對愉悅的貪愛。

當順暢的流動發生時你就面臨危險的形勢,這是微細的貪求開始的階段,在心的表層,在意識和智力的層面,你會不斷地說:「這是無常的,無常。」但你的內心深處將開始攀緣這個經驗,你的行為就像不斷地重覆著:「噢,鸚鵡,小心;噢,鸚鵡,小心!」的鸚鵡,甚至因貪愛獵人撒的穀物被捕之後。你有貪愛,只要貪愛存在,你就無法到達感受的終點。

貪愛必須去除,你必須學習去停止享受愉悅的感受,明辨它們的危險;你必須認知這是一個可怕的情境。你必須明白你非從中出離不可。對愉悅的感受本身生出厭惡的感覺:「這有什麽是真正快樂的呢?我曾在無數前世中被抓入這陷阱,這一世還仍陷其中。」

愉悅的感受看來帶給人快樂,但它實際上是令人受苦的,因它使人陷入享受它,抓緊它的舊習性裏。這是苦,這是束縛。正如佛陀所說:「Yaṃ kiñci vedayitaṃ, taṃ pi dukkhasmiṃ 不論人正在經歷何種感受,它實際上皆是苦、苦、苦。」

只要有感受,就會有苦,因為痛苦的繁衍過程就正在運作著。火正在燒,你又為它添入燃料。讓火熄滅吧!那時你將會來到感受的終點,痛苦的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