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至高的覺悟
葛印卡老師
〔以下文章節錄自內觀研究所出版的「佛陀是悲觀主義者?」,翻譯並改編自葛印卡老師所著的印度語同名文章。佛陀於衛塞節(Vesakha Purnima,五月的月圓日)完全證悟,今年的衛塞節是5月2日。 〕
覺行者(Bodhisatta)悉達多喬達摩從迦毗羅衛國王子的生活出離,到處遊方參訪,來到摩揭陀國學習禪那(jhānas)技法。雖然在迦毗羅衛國已有一個阿羅羅伽羅摩(Āḷāra Kālāma)禪修中心(屬於沙門傳承)的分支,喬達摩仍去了摩揭陀的中心,因為它是主要的中心,而最重要的老師坐鎮那兒。覺行者於兩三天之內,達到了第七禪那。他發現雖然禪那境界非常愉悅,但這樣的練習並沒有為他帶來最終解脫。
因此,他辭別阿羅羅伽羅摩,到羅摩子阿闍黎(Ācharya Uddaka Rāmaputta)處學習更深入的禪那。這位老師僅聽聞過第八禪那的經驗,可以向他的學生描述和解釋,他本人尚未證得。覺行者喬達摩聽了老師的描述,於兩到三天內達到第八禪那。之後,羅摩子也證得了第八禪那。
覺行者了知這種境界比第七禪那更令人愉悅,卻不是他所尋求的究竟狀態。舊的業習反應(制約)仍在他的心最深處潛伏。只要這些舊的業習反應未完全根除,這種高超的禪定經驗仍不能被稱為究竟解脫。
此時,覺行者持續堅苦卓絕地修習嚴厲苦行,那是當時沙門傳承的常見修持方法。他持續用功近六年,但發現是徒勞的,因此放棄了苦行。然後透過自己的努力,他重新發現失傳已久的內觀古老技法。通過練習,覺行者得以徹底解脫。佛陀清楚地解釋他採用方法的所有細節 – 從他出離在家生活,直到達至徹底解脫。
徹底根除貪愛(渴望)的狀態 – 業習的完全滅絕 – 無法僅透過修習禪那而達到。
佛陀的覺悟是他實現這無與倫比的體驗:修習內觀,因而達至涅槃,拔除一切苦。因此,佛陀宣說:
Yañca kāmasukhaṃ loke,
yañcidaṃ diviyaṃ sukhaṃ;
Taṇhakkhayasukhassete,
kalaṃ nāgghanti soḷasin’ti.
感官愉悅和神性喜樂所帶來的快樂,甚至不及因滅絕貪愛而來的終極快樂其十六分之一。
當覺行者達到完全覺悟,他說出這些話:
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
taṇhānaṃ khayamajjhagā.
心已自制約中解脫出來;
貪愛已止息。
佛陀證得了涅槃 – 恆久堅定的境界 –便在餘生不斷地將此相同的道路傳授給其他求道者。證得解脫的佛陀懷著巨大的慈悲,始終如一地努力幫助他人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