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內觀:佛陀獨特的貢獻]

內觀:佛陀獨特的貢獻

by Dr. Ravindra Panth


戒(Sila)(1),定(samadhi)(2),慧(panna)(3)組成了佛陀教導的基本架構,也是他45年說法歷程中的基本要素。這三者是否是佛陀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這三者是否是教法中的基調,並使佛陀被我們懷念的原因?深入研究三藏經典,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探究印度過去的聖哲,我們發現在佛陀當時和出世以前,有不少哲人,以比較無系統的方式,信仰和傳播戒、定、慧的觀念。這些老師通常會建議學生以儀軌和儀式來修練戒定慧。因此,戒定慧並不是佛陀的「專利」。我們在梵網經(Brahmajala-sutta)和沙門果經(Samanaphala)(4)中找到相關的文獻證明,有些派別非常強調以持戒作為身體和語言行為的淨化。

其他文獻也說明了「定」的觀念和修習並不是創新的,當時「定」被視為靜心和制心的方法。最好的例證是佛陀在證悟之前,曾向阿羅邏迦蘭(Alara Kalam)和烏達迦羅摩子(Uddhaka Ramaputta)學習第七和第八定,很明顯地說明「定」在佛陀之前就存在了,不是佛陀所發現的。

同樣地,慧也不是新的觀念。在當時的印度,慧本身就有明確的定義,即徹見事物是無常(annica),是苦(dukkha)的根源和無我(anatta)。這是有被文字記載的,也就證明了至少在佛陀當時,無常、苦和無我的觀念是被接受的。在相應部的婆醯迦經(Bahiya-sutta)中找到例證,經中記載佛陀和婆醯迦(Bahiya)的會面,婆醯迦是一位遊方的求道者,雖然他不是佛陀的弟子,婆醯迦仍向佛陀尋求指導。以下是佛陀對婆醯迦的回應:

Tam kim mannasi, Bahiya, cakkhu niccam va aniccam va ti?

「婆醯迦,你相信眼是常還是無常?」

Aniccam, bhante.

「是無常,尊者。」

Yam pananiccam dukkham va tam sukham va ti?

「無常的事物,會造成快樂還是痛苦?」

Dukkham, bhante.

「是痛苦,尊者。」

Yam pananiccam dukkham viparinama-dhammam kallam nu tam samanupassitum etam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a ti?

「既是無常,痛苦的起因,可以說這變化的本質是「我的」,「我」,「自我」嗎?」

No h'etam bhante.

「當然不行,尊者。」

佛陀接著問婆醯迦關於可視之物(色塵)、眼識和眼觸等,無論任何情況,婆醯迦都同意它們都是無常、造成苦的原因和無實體性。他並不是佛陀教法的遵循者,但都接受無常、苦、無我的觀念。我們現今以為它們不存在於佛陀教法之外,因此經中說明了其實不然,當時已有這些觀念。既如此,那什麼才是佛陀獨特的貢獻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婆醯迦和像他一樣的人,無常、苦、無實體性只是一種信仰而已,即巴利文「Manna」一詞所意指的,只是一種被接受的理論。佛陀獨特之處在於指出一條超越信仰和哲學思辨的道路,親身去體驗自身的無常、苦和無我的實相。佛陀接著說:

Evam passam, Bahiya, sutava ariya-savako cakkhusmim pi nibbindati, rupesu pi nibbindati, cakkhuvinnane pi nibbindati, cakkhusamphasse pi nibbindati...
nibbindam virajjati, viraga vimucati, vimuttasmim vimuttamiti nanam hoti.(6)

了知這點,婆醯迦,多聞聖弟子,於眼根、色塵、眼識、眼觸生厭離,因厭離故,而無喜貪,喜貪盡者,心得解脫,於解脫中證得解脫知見。

從這個句子可以看出,佛陀將「道聽途說」和「親身體驗」兩者之間做了明確的區分。從聽開示或閱讀,對真理建立起信心和信仰,我們可以成為一位具有「聞慧」(sutamaya-panna)的多聞者(Sutava)。或者經由理智的思辨而成就「思慧」(cintamaya-panna)。但是這兩者都不足以超脫生死的輪迴。想要得到究竟的解脫,必須籍由「修慧」(bhavanamaya-panna)經驗上親自體驗實相。

修慧是由禪修獲得的智慧,籍由禪修能夠直接體驗實相。內觀智慧的發展也稱為「毘婆奢那禪修」(Vipassana bhavana)。經由內觀的修習將獲得對實相的內在理解。禪修者經由正確的努力而了解到萬事萬物的無常性、造成痛苦和無實質性。這個內觀的智慧並不只是單純地接受別人講述的道理,也不是經由思辨及邏輯推理的產物。內觀智是對無常、苦、無我實相的直接理解。

為了全面地發展「修慧」,內觀禪修法是必要的。透過對身體感受(Vedana)的觀察,身心的實相會以五蘊(pancakkhandha)的方式呈現。經由感受我們可以實際地體驗所有的現象,如 Atthasalini 所述:

Ya vedeti ti vedana, sa vediyati lakkhana, anubhavanarasa...(7)

感受(Vedana)就是感覺到對象,感受的特質是去體驗,感受的功能是了解對象。

唯有透過感受我們才能直接體驗到升起和滅去的真相。再者,感受存在於任何現象。佛陀說: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8)

體驗到的任何現象皆伴隨著感受。

因此,感受是禪修者用來發展智慧的工具。客觀地觀察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禪修者了解到所有的感受都有升起和滅去的基本特質 (uppadava dhammino),也就是說,無常的特質。體驗到這個事實,將會了解無論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都會帶來痛苦,因為變異的事物不會是快樂的泉源,生起的勢必會滅去,而由執取產生苦。再者,我們對感受的生起沒有自主性,也就不能稱為「我」「我的」,這就是「無我」(anatta)。

由正確的內觀修習而體驗到感受,發展出對無常的正確知見(anicca-bodha or anicca-vijja),將破除「恆常」(nicca-sanna)的幻象。這是觀察感受生滅的練習。經由無常的智慧(anicca-bodha),將改變心的舊習性,進而發展出對一切感受保持平等心(upekkha)的能力。

為了正確的評價佛陀教法的獨特,我們要知道佛陀當世很多人主張貪是導致苦的原因,因此要從痛苦解脫必須戒除貪著的事物。佛陀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探究了最深層的心而得到的深刻發現:在外界的事物和內心的貪愛之間,有一個被忽略的環節:感受(vedana)。

每當我們的五種感官或心識接觸到相應的對象時,感受即會生起,以感受為基礎,貪愛(tanha--包括貪和瞋)生起。如果感受是愉悅的,我們渴望它能延長;反之,我們渴望擺脫它。佛陀以緣起法則來說明這個重大的發現:

Salayatana-paccaya phassa  六入緣觸

Phassa-paccaya vedana        觸緣受

Vedana-paccaya tanha.(9)     受緣愛

想要在解脫道路上邁進,我們必須在導至輪迴的關鍵點,即是感受的層次用功。輪迴的轉動從感受開始,由於無明(avijja),我們對感受生起了貪愛或瞋恨的反應:即「受緣愛」(vedana paccaya tanha)。這是無知眾生(puthujjana)所走的道路。

同樣的,在「受緣愛」的這個環節,法輪(dhammacakka)也可以從此處開始轉動。生死輪迴的止息開始了:受滅則貪愛滅。這是無常的智慧,將導至苦的止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這是有智慧的人所遵循的道路。經由內觀發展出對無常的正知,而停止對感受產生習性反應。

為了強調感受對解脫道的重要性,佛陀在長部(Dighanikaya)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中開示:

Vedananam samudayam ca atthangamam ca assadam ca adinavam ca nissaranam ca yathabhutam viditva anupadavimutto, bhikkhave, Tathagato.(10)

體驗到感受的真實面貌,不斷生起和滅去,體驗感受的滋味,感受的危險,和它們的消逝,如來獲得完全的解脫。

因此,貪愛和痛苦生成的真接原因,不在我們身外,而在於我們自身的感受。為了從貪愛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從內在的實相:感受下手。這是超脫痛苦的實際方法。透過對無常的正知,我們學習切斷痛苦的癥結,親證正法的本質。

因此感受(Vedana)被我們所忽略的,是枷鎖的原因。正確地理解法,我們注意到緣起法則是解脫的關鍵。我們可以斷言佛陀開示的法味殊勝,因為佛陀他點明了從超越痛苦、邁向解脫的道路。誠然世尊(The Enlightened One)也教我們戒、定和慧,但正是內觀,一個客觀地觀察身體感受的方法,才是佛陀對人類文明無與倫比的貢獻,也是其教法之精髓。



Notes


以下所引用的天城體巴利大藏經由內觀研究所出版。

1. Purification of bodily and vocal action. 身體與言語的淨化

2. Kusala cittassa ekaggata samadhi: one-pointedness of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心一境性

3. Wisdom or insight. 智慧或洞察

4. Dighanikaya, vol I, sutta 1, para. 1, etc.; sutta 2, para. 150, etc. 長部 第一冊第一經第一段;第二經第一百五十段

5. Samyuttanikaya,vol II, vagga 4, para. 90. 相應部 第二冊 第4品 第九十段

6. Ibid.

7. Dhammasangani Atthakatha (Atthasalini) 1, Dhammuddesavaro 法聚論 註釋

8. Anguttaranikaya, vol IV, Dasakanipata, para. 58. 增支部 第四冊,Dasakanipata第五十八段

9. Mahavagga,(Vinaya Pitaka) para. 1. 大品(律藏)第一段

10. Dighanikaya, vol. I, sutta 1, para. 51, 59, 66, 70, 72, etc. 長部 第一冊第一經第51,59,66,70,7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