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的要素(菩提分Bojjhaṅgas)
葛印卡老師
下文摘自葛印卡老師內觀四念住課程開示
有七個證悟的要素-菩提分(bojjhaṅgas)-需培養出來,方能達成究竟解脫之最終目標。它們是:
1. sati; 念(覺知)
2. dhamma-vicaya; 擇法(探究正法)
3. viriya; 精進(努力)
4. pīti; 喜(歡喜)
5. passaddhi; 輕安(安詳)
6. Samādhi; 定(專注、專心)
7. upekkhā. 舍(平等心)
第一個菩提分是念(sati),覺知。少了它就無法在正法道上深入邁進。念,客觀地觀察實相,是最重要的要素,因為它必須與其他菩提分時刻相續地臨在。
第二個菩提分是擇法(Dhamma-vicaya)。caya或cayana一詞意為“整合”。 來自表觀、堅固、聚合、虛幻的表相,使人們產生錯覺與混淆,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與行動。Vicaya或vicayana意為“分割、剖析、分解、分開”,而這正是內觀時要你做的。起初擇法菩提分是思維層面的。身體離析成僅為四種元素(四大),沒有“我“在其中。心僅是四蘊。禪修者觀察六根門、與之相應的對象(塵)、兩者的相觸、與不斷繁衍的過程。由此過程而來的清晰思帷,能引導展開如實修習內觀,並在真實層面探究真理。要成為證悟的要素,法的探究必須成為體驗上的探究 ─ 在感受層面上直接體驗生起和滅去的現象。
第三個菩提分是精進(viriya),等同於八正道中之正精進(samm-vymo)。全力精進乃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然此精進在於不起反應,僅讓事物自然發生。即使你曾在千場戰役中擊敗上千名戰士,但這場不起反應的內心之戰更為棘手,因為舊有習性就是要去作為、去起反應。在寶石上鑽孔必須用點力氣,但力道過大將毀損寶石。這就是中道。
當你以覺知、法的探究和精進來持續修持,心的不淨會消除,而你會體驗到第四種菩提分:喜(pīti )。要小心,如果你對此流暢全身的愉悅波動產生執著,若你尋覓並耽溺它,這便不再是菩提分了。若對無常的了知存續-明瞭這仍屬心與物、生與滅的範疇-那麼此喜菩提分便是證向覺悟的元素。
此後,禪修者會經歷第五個菩提分輕安(passaddhi):一種深邃的靜謐與祥和。心變得極為安詳、寧靜和安止。禪修者也許再度產生錯誤的印象,以為這種從未體驗過的深邃安詳就是解脫,如喜菩提分般,若不能如理對待,則輕安亦能成為束縛。你瞭解它只不過是中途休息站:最終目標仍很遙遠。你能檢驗到六根仍在運作:張開你的雙眼或聆聽。你仍身處心物生滅中,還未超越身心的範疇。
徹底探究這種輕安,這種深邃、平靜、祥和的體驗。雖然難以體會,但有一種微細的波動持續不斷,這種感受稱不苦不樂(adukkhaṃasukhaṃ)。在喜菩提分中,感受是愉悅的;而此刻則只有安詳,此時的危險則在於沒有體驗到無常(anicca)。脫離對愉悅感受的貪愛或對不愉悅感受的瞋恚,都遠比脫離這種安詳感受來得容易。你必須非常專注,以非常敏銳的心,感受微細的波動,檢驗六根門,並持續了知這種體驗是無常。若你覺知非常微細的波動,生起又滅去,那麼輕安就是一種菩提分,並賦予你深入前進的力量。你的體會將增長。
常有一個有關不苦不樂受(adukkhaṃasukhaṃ)或中性感受的疑問。佛陀並非指初始的、表面生起的感受,它們既不愉悅也非不愉悅。這裏的不苦不樂受是全然不同的,並會招致貪愛與瞋恨。因人們會厭倦、失去興趣,想要些不同的。舊有的經驗已趨掌握、他們想要些別的、新鮮的、從沒經歷過的。這都是人的舊有習性模式。
第六個證悟的要素是定(samādhi)—專注。正定(Sammā-samādhi)助我們出離存在的境界(三界),並得以從生死、從種種痛苦中全面解脫。修習正定,不可或缺的是正知(sampajañña時時徹知無常),覺知心物現象以及體證其生滅的本質。修習(具正知的)正定,禪修者依次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nna),斯陀含果(sakadāgāmī),阿那含果(anāgāmī)和阿羅漢果(arahant)。如此,定便成了證悟的要素。
捨(Upekkhā)─即平等心,是證悟的第七個要素。正如念菩提分覺知,捨必須自始至終時時臨在。無論培養的是其他的哪個要素,覺知與平等心都必須常在。
當我們恰當地修習七菩提分,它們便會增長並趨於完善,而當每種菩提分皆圓滿,證悟也就圓滿。這就是內觀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