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不幸的賈亞塞納王子]

不幸的賈亞塞納王子

葛印卡老師講

以下文章翻譯自1994年11月發行的印度文內觀通訊


佛陀在世時的摩揭陀(Magadha)王國由頻毗娑羅(Bimbisara)國王執政。我們無從得知當時這位國王的後宮有多少嬪妃子女。但依據當時皇族習俗及我們對頻毗娑羅國王在未遇見佛陀前縱慾習性的了解,可以推知他有多位嬪妃,並為之產下眾多子女。

在古經文中,我們得知頻毗娑羅國王育有一位名為賈亞塞納(Jayasena)的王子。這位王子母親的名字不詳,但他的舅舅布米賈(Bhumija)加入了僧團。雖然他的父王及舅舅均受益於佛陀的教導,賈亞塞納卻未獲得任何法益。可能因他身為王子,時常沈溺於感官享樂中,對於純淨正法的教義沒有欲求,亦完全未被吸引,甚至可能想要遠離它。另一可能原因是他盲從與佛陀敵對的老師,或綜合了以上二原因。

當時佛陀曾寄居於維魯瓦納(Veḷuvana),但這位王子從未與佛陀本人或任何他的主要弟子們會過面。也許是他的老師曾警告他悉達多喬達摩施行黑法,改變人們成為他的信徒。這或許也導致賈亞塞納對於面見佛陀一事小心警惕。

因此有一天,不是去會見佛陀,他反而跑到城外的森林,拜訪一位剛受戒的沙彌(沙彌指的是接受披剃、想成為苦行僧或是沙門者),當時他正在背誦從佛陀處學到的「法」義,並試著將之運用在修行中。

賈亞塞納王子步向沙門行者,於相互問候後,坐在一旁。似乎王子在他成為沙門行者之前就已相識,所以並未稱呼他為沙門而直稱其名 。

「阿格尼,我聽說當一位比丘過著精進持戒和道德生活,他會達到專注於一的狀態,這是真的嗎?」

「是的,這絶對是真的。」阿格尼 回答說。

當時,有一些老師認為,透過把心專注於單一目標、鎮伏內心、使之安住無想的禪定,是不可能達成的。這位王子的老師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或者王子很清楚他自己的內心浮躁,即便一刻也無法保持內心不起妄念,因此認定真正內心的專注是不可能達成的。

因此,出於好奇,他想知道佛陀的教導中,是否有真正使內心專注的方法。當他得知確有此方法時,他要求道:「阿格尼,請你就所聞所知,解說這使內心無念之法。」

也許阿格尼知道這位王子對佛陀及其教義並無信心,因此,並不想和他進行無用的討論。禪那這課題本身是如此深奧,怎可能與一位心存疑惑又沒有正信的人討論而有成效呢?所以,一方面,他自知本身對法的解說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了然這位王子對其原異教信仰辯護的習慣,阿格尼訂了一個討論法的條件。「王子,若你不懂我所解說的法,你可繼續保留原意見,但你必須停止討論,不要開始與我辯論,問更多的問題。」王子同意了這條件。

接著阿格尼教他正法,王子一聽,立即反駁:「透過把心專注於一目標、鎮伏內心使之安住於無想的禪定,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隨即掉頭離開了。

我們無從得知阿格尼確切的教導內容,但可推測,他應該除了說明了禪定的四個修行次第之外,還解說了一位禪修者應該: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調伏心(對所緣)的作用,把心專注於一目標上。

ajjha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以內在的無求,達到心的專注,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安住二禪那喜悅舒適的感受,降伏心(對所緣)的作用,把心專注於一目標上。

賈亞塞納王子想了解是否有可能降伏心(對所緣)的作用、把心專注於一目標上,他對於更高深莊嚴的境界並不感興趣,因此有可能阿格尼僅解說至此。不過他必定表明在達到二禪那之前,必須先證得初禪那,那就是: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持續把心念專注於一目標,

viviccheva kāmehi viviccha akusalehi dhammehi-但要停止感官享樂的念頭及其他不善法。於初禪那,內心的念頭尚未全然止息,但仍存留者為根基於法的善念。一切讓心滋生不淨雜染的皆為不善。為達禪那,所有不善念均需根除。其中對於感官享樂的習性反應最為不善,這是絶對必需滅除的。因此,經文記載道:

viviccheva kāmehi-若慾念未滅,即無法成就初禪,何況二禪。

想必阿格尼清楚解說了為達初禪那,必須去除五蓋(五種障礙)。五蓋之中,貪愛感官享受是第一大敵。如果禪修者內心有淫欲,是根本無法建立初禪那的基礎,更不用談達成了。至於二禪那則更遙不可及。

以持守五戒來破除五蓋是很重要的。假如是捨離俗家生活的和尚,他應該完全獨身,戒除所有性行為。而在家居士則應避免不當性行為,即不可與人通姦。在家居士夫妻在禪修中心及八關齋戒(uposatha)期間亦要保持獨身戒淫,逐漸的即使在家生活,也可自然的不費力的完全遵守獨身戒,去除所有感官慾望。在未能消除對性愛歡愉的渴望之前,是不可能完全根除內心的不淨雜染。除非根除了這些不淨雜染,否則無法成就正定─sammā samādhi。雖然修行者也可練習非與自身實相相關的專注而達到禪定,但那不是正定。顯然這位王子發現這樣的說明不合他的口味,所以才會在離開時邊說著:「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當佛陀得知這件事,他說:「禪那僅可在戒除感官享樂後才得成就。」由於賈亞塞納王子縱情於感官享受之中,充滿情色意念,激情如焚,不斷追求性愛享受,因此不可能成就禪那。

我們不知道是否賈亞塞納王子因色欲天性使然,而無法戒除性行為即使數天,以便給予這個利益法門一個公平試驗的機會。或許他受控於他的老師,沒有認清守戒(sīla)訓練的重要性,不認為沈溺於性欲享受有任何過錯。

佛陀在世當時有六位具影響力的老師。其中四位不相信造作善業或不善業會導致相關的果報。他們也不認為道德的生活是善的,而不道德的生活是不善的。這些老師包括:Punna Kassapa, Makkhali Gosala, Ajit Kesakambala, 和 Prakrudha Kātyāyana。這幾位所謂精神導師鼓勵不道德的行為,在當時印度社會他們有許多的弟子與信徒。這四位均是saṇghīceva gaṇī ca gaṇācariyo ca, ñāto, yasassī titthkaro sādhusammato bahujanassa─意指,他們均有信徒隨眾,被認定是有智慧的、成功的,自成教派,許多人相信他們是聖者。

即使他們鼓吹不道德,卻依然如此的成功及著名,還有許多的追隨者,實在令人訝異。無疑的他們有令人崇拜、迷人、支配他人的特質,以蠱惑人心的口才講解性靈與禪修。或許就是這些厲害的特質,讓他們得以欺瞞許多人們。幸而在印度,往往還是有許多聖者過著道德、貞潔的生活;但不幸的是一直也都有這類巧言令色的行騙者。也許這位王子就是被這樣的老師所影響,以致未能自純淨正法中獲益。即使他生在一個篤信佛陀的皇室家庭、處於佛陀的世代並與之如此接近,卻從未親見佛陀,從未獲得任何法益。

 

訪談葛印卡老師

林崇安教授
太空科學家,台灣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以下節錄自兩人1996年2月於法崗的訪談對話)

林:葛印卡老師, 請您簡介何謂內觀。

葛印卡:內觀是客觀的觀察每一時刻身心作用之下的狀態。它是'Yathābhūta jñāna darśanam' 了解如其本然實相的智慧。內觀禪修就是透過客觀的自我觀察、在經驗層面上去體認"如其本然"的實相,而非只是表相所展現的。

林:請問佛陀的教法是否為一通用法門,任何人均可修習?

葛印卡:是的,佛陀的所有教義放諸四海皆準。佛的教導以八正道為基本,每一步驟如戒、定、慧均是一味通用。無論任何宗教門派的人士都能夠無礙的力行戒律,而"定"及"慧"是利用自己身體的呼吸及感受來體認。每個人都可以毫無障礙的練習,因為禪修的對象-呼吸與感受-也是普世通用的,人人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就是為何佛陀的教導毫無疑問可以一味通用,這也就是為何我強調內觀法門適用於各宗教門派的原因。

林:透過唱誦持咒或觀想,有些禪修者可以達到內心平靜安詳的狀態,同時也能覺知身體的感受。請問他們最終可以達到的成就,與您所教授的傳統方法會是一樣的嗎?

葛印卡:透過唱誦持咒或觀想,人們確實可以達到內心平靜安詳的狀態,這是定禪(dhyānic meditation)。未成佛前的悉達多喬達摩菩薩,就曾分別就教於當時著名的禪師阿羅邏迦蘭(Ācārya Alāra Kālāma)及鬱陀羅羅摩子(Ācārya Uddaka Rāmputta),向他們學習專注力"定"(samādhi),並分別達到第七、第八次第的禪那狀態,但仍無法讓他完全解脫。後來佛陀藉由自己發現的內觀才完全證悟,他加入了正知(sampajañña),即時時徹知無常(anityatā)之智慧於定禪修行之中。這是佛陀當時對於正定的貢獻,透過正知幫助人們根除隨眠煩惱(anuśaya kleśa),這是指在內心潛意識深處的不淨染污,使心淨化。一般人即使不做內觀,透過定禪,有時也會感覺到身體波動的升起,但大多數這是由於持誦特定咒語,如此產生的波動是不自然的,這不是內觀;內觀要觀察的是自然的波動,佛陀所用的字眼是'yathābhūta'(如其自然發生)。此外,一位內觀禪修者要經常覺知體驗無常、苦、無我;才有助於淨化其內心根除隨眠煩惱,這是一般的定禪修行法門所缺乏的。

林:如何應用內觀於日常生活之中,及臨終時刻?

葛印卡:所有內心產生的不淨雜染皆緣自於身體的感受,雖然表面上,這些感受似乎是因外在事物所引起的。一位好的內觀禪修者,一旦內心升起不淨雜染,就會開始觀察身體的感受。平等看待身體的感受,能夠培養內觀行者以平等心,去面對外在生活環璄中的盛衰起伏,從而學會生活的藝術以及死亡的藝術。持續規律地修習內觀,以平等心觀察感受,得以強化禪修者的智慧心(prajñā-citta)。此智慧心有助於無常覺(anitya-bodha)之生起,臨終時得以平等心觀察感受。死亡因而充滿覺知、祥和、無憂、無懼、亦無悲苦。此一覺知的、安詳的往生現象在許多內觀禪修者臨終時,經由他們床畔親友見證得知。這顯然就是死亡的藝術。

禪修者經驗談
*前印度Maharashtra 省秘書長,Sri P. V. Nayak敘述他的內觀經驗:「我是一位退休的公務人員,服務公職超過34年。在我的職場生涯之中,有些時候我會發牌氣、失去耐心、無禮、或發生可避免的不愉快而在事後後悔。當時我無法跳脫這些負面行為。直至我開始修習內觀才理解到自己是如何陷入這種傾向。真希望這個禪修方法,能在早些年即進入我的職場生涯!

我知道內觀是聽了幾次葛印卡老師在孟買的公開演說。當時雖產生興趣,還是隔了一段時間才下定決心去參加課程(1990年6月)

我發現內觀的理論部分是簡單有邏輯可吸引大部分的人們。在實修部分,它的正面效果是漸進的,但可察覺到個人的安詳與快樂在遞增中。雖然內心淨化這種抽象概念可能很難理解,但藉由對個人心智和行為模式特定的覺察與經驗,可感受到此種改變或淨化。

我深信針對那些有權力影響各領域人事的當政者,內觀能夠對他們的行為模式產生更巨大、深遠和健康的影響。它有雙重的益處─對當權者直接的利益,那些受其行使職權所影響的人們也將間接地受惠。

內觀教導我們"個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與不快樂負責"、"活在當下",這樣的道理我了解也接納了多年,但從不知如何將它轉化為行動,直到內觀進入我的生活。

有個古老的格言"可惜年少不懂事;年老無體力"。在歷經五年內觀禪修並從中獲益,我比以往更能體會這其中道理。年少時我錯失了內觀"巴士",到了生命較後期身體荒廢、腦力與體力衰退時才登上這部列車,較難達到必要的成效,對此我有一些遺憾。不過,等等!內觀教我們不必追悔過去,而是活在當下實相,我感到慰藉了。我很高興看到一些年青人致力於內觀服務,這同時也是幫助他們自己。他們確實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懂事"了。願這些族群增加!

*來自加州的Mustafa Munshi先生說道:「我生來是穆斯林,從12歲就開始找尋真理。我嘗試過蘇非教派、印度教,最後找到了佛教及內觀。許多身體上的小病痛消失了,(心智上)我變得比較寧靜、包容與具同理心。」

*來自英格蘭的Brian Ritchie說:「身體壓力的下降、平等心的增加、習性反應的減少、對他人較能容忍、挫折感的輕減....進展不錯,只是不穩定。然而整體效果對我而言是頗為激勵的....在有些關鍵時刻仍缺乏覺知,導致身體的緊張,雖然這仍是個問題,但有在進步中。」

* Ann Watson寫道:「有一個奇特的例子,說明內觀禪修如何改變我的生命特質-它讓我越來越能以關愛的方式來服務他人。去年我的父親經歷了三個月癌症病痛後逝世。因著多年的內觀修習讓我了悟疾病、死亡與無常,才能在那段期間同時照料我的父母雙親,幫助他們撐過折難,協助我的家人面對死亡。為此純淨、愛與耐心我永遠感恩老師們。」

*來自紐西蘭的Susan Esther Callaghan小姐寫著:「主要是較有平等心、內心較為平和與快樂、與家人親友的關係更親近友善了。問題很少產生,即使有也不會困擾我的內心太久。」

「過往已然不重要了。我受西方教育多年,當我成為一名護士目睹人們的精神嚴重受苦,才真正開始"學習"。助人之心油然而生,然而我也知道助人者需先行淨化內心才有能力去幫助他人。我目前住在印度,將在此全心修習正法,直至返回我的國家。」

若要在內觀禪修中有所進展,學員必須盡力時時保持覺知無常。佛陀給比丘的建議是他們必需於任何動作中隨時保持對無常、苦、及無我的覺知。成功的秘訣就是不間斷的了知無常、苦、及無我。

佛陀在呼出最後一口氣、進入大般涅槃前的最後話語是:「衰敗(無常)存於所有事物中,努力精進以圖自救。」

這就是佛陀傳法45年的精髓。若你能隨時保持覺知存於所有事物中之無常,隨著時間必能達到目標。

- 烏巴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