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為何興建內觀大佛塔?]

為何興建內觀大佛塔?

葛印卡老師

(下文譯自葛印卡老師於1997年9月17日《內觀通訊》所發表的一篇文章)


佛陀並沒有教授佛教。在他的一生中,他沒有讓一個人改信佛教。聽到這個說法,人們會很吃驚,並且不願意相信。因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都在聽聞、述說、閱讀並寫作與此事實相反的東西。但歷史事實是,佛陀從來沒有教導過佛教,也沒有讓任何人成為佛教徒。

佛陀教導正法(Dhamma),使人們正直。位於法崗的內觀研究所,出版了一張巴利語光碟,內含佛陀的全部教導及有關文獻。這些文獻的確浩瀚。它包含146卷,共52,602頁7,448,248字。這個令人驚歎的新工具能輕易快速地在浩瀚的文獻裡找到任何詞彙。人們可以快速地找到一個特定詞彙所出現的地方:在第幾卷、第幾頁和第幾行。藉由這項普遍適用的現代科技,上述說法的真實性得以確立。在佛陀的所有教法、浩瀚的相關評註與各種註釋中,「佛教的/佛教徒」這個詞並沒被用以指涉他的教法或追隨者。

在佛陀的整個教法中,用以形容佛陀教法的詞語是「法」,不是「佛教的法」。任何時候出現在「法」之前的形容詞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宗派性的。譬如,正法(saddhamma)、神聖的法(ariyo dhammo)、永恆的法(dhammo sanātano)等。在任何地方,佛陀的追隨者都沒被稱為佛教徒。有六個詞彙曾被用來形容那些走上他所指出的道路而獲益的人:如法dhammim、依法而行者dhammiko、法住者dhammattho、依法生活者dhammacarim、依法皈依者dhammavihari、隨法行者dhammanusari

不僅是佛陀在世的時代,即便在佛陀涅槃之後的幾個世紀,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見到過像「佛教的/佛教徒」或「佛教(主義)」這樣的詞彙。在佛陀涅槃之後大約兩個半世紀,因掀起了一場殘酷的大屠殺,並以被稱為「殘暴的阿育王」而感到自豪,這位著迷於皇室權力的阿育王遇到了法。阿育王受益於法,並鼓勵他人走上法的道路,因此被稱為「法的阿育王」,而不是「佛教的阿育王」。出於對子民的慈愛,他鼓勵法的傳播,而不是佛教。他傳送的不是佛教,而是法的珍寶(Dhamma ratana)―以源於印度的無價贈禮形式,不僅傳送到鄰近的國家,還傳送到遙遠的西方國家。在履行對這些國家有益的、歷史性的和重要的使命中,他派出法的使者(Dhammadūtas,而不是「佛教的使者」。眾所周知,刻在石碑或石柱上的阿育王政令不曾發現有「佛教的」這個詞;到處使用的詞都是「法」。法是普遍性的,它適用於每一個人。

因此,走在法的道路上的阿育王教導子民,一個宗派的人永不應批評另一個宗派的人,而應對另一個宗派的人滿懷愛心和關愛之情。這是普遍適用的法所具有的高貴特質。當佛陀這普遍適用法的教導,被局限至狹窄範圍內時,它即是一個需要被探索的課題。如「佛教的/佛教徒」、「佛教」和「佛教哲學」這些宗派性詞彙,究竟是什麼時候及由誰開始使用,乃語言學家與歷史學者要去研究發現的課題。內觀研究所也將對此領域進行相關研究。

人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到,在印度這個國家遺忘了佛陀真正教導的本質後,此詞彙或許開始被運用。逐漸地,這個國家還失去了所有原始相關文獻,而最嚴重的是失去了內觀,那是實踐佛陀教導本質的技法。內觀的技法是佛陀教導的實修層面,通過實修內觀,打破種姓、種族、階級和宗教的所有人為障礙,人類獲得利益,直接證明了佛陀的教導是普遍適用的。當內觀的技法遺失時,佛陀的原始教導也遺失了,這不僅是印度非常巨大的損失,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損失。

適用於每個人的佛陀教導,變成了「佛教」,並局限在那些自稱為「佛教徒」的人們當中。由於失去了內觀,大多數人忘記了適用於所有國家,佛陀教導之普遍性與永恆性的重要性。只有當它是「法」,人們才會毫不猶豫地去修習,但當它開始被稱為「佛教」,妄想錯覺自然蔓延,「這是佛教徒的法,不是我們的法」。佛陀稱之為不受限制的法(appamano dhammo)被局限在一個有組織宗教的狹窄領域裡,變成有限的(pamanavatti),而不幸地被置於世上不同宗教的狹窄領域裡。正因如此,人們一直昧於法的普遍有益特質,也因此失去從中可獲得的利益。

幸運的是,鄰國緬甸的少數智者多個世紀以來,一代接一代以純淨的方式,保存著內觀這項普世適用的技法。內觀已然復甦,重回印度,再次出現在世上。在過去近三十年裡,人們對內觀的修習,完全證明了佛陀的原始教法是不受限於宗教的藩籬。內觀是普世適用的。世上所有宗教、種族、種姓和社群的人們都能夠運用這項有益的技法,並已從中獲益。人們可以相信透過傳播內觀,不同宗教和社群之間的衝突、憎恨和敵意將結束,而相互間的愛心與關愛之情,將在這個國家和世界上所有人群中產生。

內觀是印度一非常古老的禪修技法。任何成為佛陀的人,都是透過重新發現這項失傳的技法而達至證悟。在佛陀出生前的吠陀文獻中,對此技法有諸多讚譽,然僅止於讚譽。那個時代的印度已完全遺忘這項技法的實際修持。釋迦牟尼悉達多喬達摩作出了非凡的努力,重新發現了此技法。本著對受苦人類的極大慈悲,佛陀傳授這技法,讓所有人獲益。不幸的是,僅在幾世紀之後,印度遺忘了佛陀這位歷史人物,再一次讓內觀這古老技法失傳。印度失去了這有益的技法,由於這項技法,過去的印度曾經非常繁榮,而被世界譽之為世界的導師(vishwa-guru)。

這座宏大的佛塔(stupa)(一座圓形或圓頂紀念建築,通常保存著神聖的遺骨),將成為古代繁榮和聲望的一座明亮燈塔。它將為了世界的利益,再次將法這古老永恆的普世適用傳統發揚光大。這座金色大佛塔將預示那黃金時代的再臨,彼時印度不僅在精神領域,也在物質繁榮上領導群倫。這座巍然仰首高聳入雲的大佛塔,將不僅召喚印度人,亦將召喚世上所有人,以洪亮之音宣揚普世適用、有益眾生之佛陀(Tathāgata)的教法。

大佛塔的圓型展覽廳有傳統雕塑和繪畫,描繪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與教法,而藉著現代科技如特殊燈光和聲效視訊設備,展覽品將可消除流傳當中對佛陀的誤解。參觀者將認識到,釋迦牟尼喬達摩佛陀既不是神,也不是任何神的化身或先知。他成為佛陀不是因為神性恩典,憑藉的是完善波羅蜜(paramitās)(有助消融自我的良善心理素質並由此達到解脫),經過多生累劫的持續精進,佛陀在最後一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證悟,並因此被稱為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成為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他不是神話當中的人物,而完全是一位歷史人物。

佛陀被稱為超人,是因為他達到了一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懷著無盡的慈悲,佛陀一生不斷向受苦的人們傳授內觀技法,使他們能從痛苦中解脫,他因此被稱為對一切眾生慈悲的聖者。因為他完全拔除了貪愛、瞋恨和無明,他被稱為聞苦行出離之道而成就的世尊(Bhagavā)。因為他藉由親身直接體驗,發現並教授業(kamma)的自然法則其運轉及相應後果,佛陀被稱為至高的導師。在印度的那個年代,這是唯一可接受的導師的定義。

如果歷史上的超人佛陀,其真實本質為人所知,印度人對佛陀的誤解將會消失,取代對神跡的盲目信仰,人本身的努力和精進之重要性將得以確立。在釋迦牟尼喬達摩漫長的一生中,發生過許多歷史事件。但圓形展覽廳的展覽室數量有限。因此即使不能展出所有事件,所展出的東西將證明佛陀沒有建立任何宗派。他從沒讓任何人改變宗教的意願,並把他們限制於一個有組織的宗教範圍內。懷著對所有人的無盡慈悲,他教導純淨的法,只秉持一目的: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快樂(bahujana hitāya bahujana sukhāya),而不是為了某個人或某個宗派的利益。獲得佛陀法的徹底教導的人們,並蒙佛陀派遣去教導其他人的人們,都僅是在受到佛陀高尚的情操―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快樂,出於對世界的慈悲(bahujana hitāya bahujana sukhāya lokanukampaya)― 的啟迪之後才被派遣的。佛陀並沒有建立宗派,反而是將古老真實永恆的法,以其原始純淨的風貌重新確立。

如同一位充滿無盡慈悲和醫術的醫生,佛陀作出堅定的努力,移除依附在純淨正法健康美麗身軀上,那醜陋腐爛令人痛苦的污穢潰瘍。他成功地阻止了以法的名義,讓溫順無辜的動物作牲祭的殘酷儀式。根除充滿染污的階級制度,以及由此而來低劣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忽視美德並建立在出身的基礎上。佛陀付出很大努力,將法的純淨奠基於個人行為。易受騙的人們盲目地相信,通過沒有意義的儀式能夠獲得心的淨化,並從輪迴中解脫。懷著無盡的慈心(mettā)和慈悲,佛陀致力於引領這些受蒙蔽的人們走上法的道路―戒(sīla,遵守道德)、定(samādhi,對心的掌控)和慧(paññā,智慧)的道路。

佛陀教導蒙騙的人們,藉由修習內觀,將純淨的法與生活結合,這些人以閱讀和背誦經文,推論或否定哲學信仰,作為生命渴求的目的。許多人錯以為,如果用誇張的頌揚方式懇求或呼喚一些想像的無形力量,那個力量將會感到歡喜,並把他們從所有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佛陀解釋了真實永恆的法―根據人自身行為所造成的後果的自然法則―其重要性,佛陀還教導改善人的身、口、意行為的有益技法。

藉由內觀這項技法的幫助,佛陀達到從輪迴解脫的境界,並成為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發現這項技法時,他發展出法的力量,具有無比耐心、勇氣、平等心、慈悲和慈心,由此能以平等心面對許多不愉快的處境。佛陀生命中這些鼓舞人心事件的某些片段,將會在這個展覽廳中展出,好讓人們對純淨的法產生熱忱。在佛陀時代,無數的人們變得無畏、從敵意中完全解脫並到達從存在的輪迴中完全解脫出來狀態。他們的一些鼓舞人心的歷史事件,也將會被展出。

內觀大佛塔最重要的是塔內將珍藏佛遺骨舍利。世界大戰發生前,大英帝國政府的考古部門在印度一座古佛塔的廢墟中,發現了佛陀的遺骨。他們把佛遺骨舍利帶到倫敦,安放在博物館裡。博物館並不是保存佛遺骨舍利的適當地方。佛陀大涅槃的月圓之夜最後一輪守夜,時值衛塞節的月份,由於阿難提問,佛陀清晰的指示,他的色身舍利應珍藏在首都公眾場所的佛塔內,以便忠誠的人們能像佛遺骨舍利致敬,並獲取功德。禪修者被指示進行禪修。

在更早的場合裡,佛陀曾清晰地解釋,對佛的真正禮敬是腰背挺直地盤腿靜坐,並堅定地練習內觀禪修。為了實踐佛陀的指導,當時北印度八個王國的統治者,都想把這些佛遺骨舍利珍藏在本國首都,並因而開始互相爭執。他們都知道,無論佛舍利珍藏在哪裡,那座城市的榮耀都會大幅增加。當地的佛塔將成為朝聖之處。許多虔誠的人將從很遠的地方來朝聖;王國將不僅獲得功德,聲譽也將廣為傳播到四方。因此人人都希望裝有佛遺骨舍利的聖匣珍藏在本國首都的佛塔裡。看到爭吵不斷加劇,一個名叫多納的明智婆羅門,將佛遺骨舍利分成八份,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如此,按照佛陀的指示,珍藏佛遺骨舍利的八座宏偉佛塔,在八座首都建造。多個世紀以來,它們成為忠實追隨者朝聖的地方,並激勵人們走在法的道路上。因此很明顯的博物館並非展示佛遺骨舍利的合適所在。

因此在斯里蘭卡曾發生了針對英國政府和平但強烈的抗議。英國政府很快體認到,由於他們的缺乏瞭解,此舉不僅讓斯里蘭卡,也令全世界虔誠人們的感情都深受傷害。他們因此把佛遺骨舍利從博物館撤離,並做出了明智的決定,將佛遺骨舍利歸還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佛遺骨舍利被歸還印度。在獨立的印度政府協助下,佛遺骨舍利被供奉在大菩提學會所建造的佛寺裡。大菩提學會非常仁慈,將部分佛遺骨珍藏於內觀大佛塔內,在10月26日舉行的大佛塔土地捐獻集會上,這將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部分。由於珍藏了這些佛遺骨舍利聖物,內觀大佛塔將成為千千萬萬虔誠人們朝聖之處。

這樣的佛塔通常是實心的。但借助於最現代的建築技術,內觀大佛塔不必建成實心的,一座巨大的禪堂將興建於大佛塔的內部,在禪堂的中央,將安放佛遺骨舍利聖物,以便數千名禪修者能圍繞而坐,一起共修並從聖物所產生的法的波動中獲益。孟買有數以千計的內觀禪修者。人數與日俱增,未來也將會持續增長。

因此,這座巨大的內觀禪堂將會非常有用,並會對來此共修的人們大加鼓舞。顯然,孟買的榮耀將因這座內觀大佛塔而增長,而這座法堂佛塔的功用,在孟買這個人口稠密的首府也會大增。

還有一個問題是,為甚麼內觀大佛塔是以緬甸建築式樣,而不是印度建築式樣興建?所有人都應瞭解這點。按照純淨古老的印度傳統,衡量一個人在法的進步有兩項重要指標。第一項指標是成為無私地服務他人而不期待任何回報的人(pubakari)。第二項指標是感恩(kataññu katavedi)。實際上,一個人應感恩任何在世俗事務上給予他幫助的人。

我們已從緬甸獲得失傳了兩千年的無價內觀技法,緬甸保存了內觀最原始純淨的風貌。我們因此才能以純淨的方式獲得這項技法。兩千至兩千五百年前,當這項技法從這裡傳入不同國家時,他們藉由按印度建築風格建造大佛塔的方式,向印度表達謝意,以便當地虔誠的人們看到大佛塔時,會銘記對印度的謝意。多個世紀過去了,原始的印度建築風格受到當地建築樣式影響,不同國家的佛塔具有不同的特色。今天,我們從緬甸獲得了這項技法。對緬甸表達謝意是我們的責任。往後的多個世紀,當這個國家的人們看到內觀大佛塔,將會懷著感恩記起緬甸的仁慈。生起了這種感激之情,他們對法的願力也會增強。如此,仿照仰光大金塔建造的內觀大佛塔,將會意義非凡。印度的人民將會變得快樂,變得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