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正法服務的價值
葛印卡老師講
什麼是護法工作的目的﹖絕不是來接受免費住宿或是在很舒適的環境裏渡假,也不是用來逃避個人日常生活應負的責任。這是每位法工(護法人員)都要能確實了解的。法工們是在行動中練習內觀,並且從中直接體驗到益處。學生們見到老師及法工們無私地服務,這些無私的服務讓他們能體驗到這無以倫比之正法的絕妙滋味,讓他們也開始步上這神聖的正法之道,並且很自然地生出難能可貴的感恩心,希望能報答他們所接受到的益處。
當然,老師及法工們貢獻服務,內心並不期望任何回報,也不會接受任何物質上的報酬。要報答他們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推動法輪繼續運轉,貢獻這種無私的服務給其他人,這才是法工們服務他人的神聖動機。
當內觀禪修者在這正法之道上前進時,他們會從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性中解脫出來,並且開始去關懷他人。同時他們注意到痛苦充滿了人間每一個角落,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黑人或白人、有錢人或窮人都在痛苦中。這使內觀禪修者瞭解,在他們接觸正法之前也是一樣處於悲苦中。他們知道由於遵行這正法之道,可以使很多其他人也能開始得享真正的安詳與快樂。看到這些改變,引發內在的同情、慈悲感受,並且激發強烈的意願,用內觀修行來幫助那些正在痛苦中的人們得以解脫。
當然,要教授這絕妙的法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發展以達到成熟的階段。但是,還有很多其它方式可以去幫助那些參加課程的學員。所以各種服務的方式都是無價的!做一位法工;一個單純、謙虛的護法人員,的確是一種高尚的任務。
那些修行內觀的人們開始瞭解自然法則,而根據這個法則:「任何肢體上或言語上不當的行動,都會導致傷害他人,同時也傷害自己。相反地,任何幫助他人的行動也會帶給自己安詳與快樂」。因此,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所以服務他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這樣做會增進個人的修行資糧,可使個人在正法之道上進步更快速、更踏實。實際上,服務他人也就是服務自己,明瞭這真理後會更進一步地啟發「參與幫助他人脫離苦難之崇高任務」的希望與決心。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服務方法呢﹖不明瞭正確服務方法的護法人員,不但不能幫助他人也不能幫助自己,相反地,他們可能造成傷害。無論這護法的任務是多麼高尚,但出發點不善的話,是無法幫助別人的。如果護法服務的目的是膨脹自我或者是獲得任何回報(縱使只是口頭上之稱讚與感謝),那麼這樣的護法不會有任何的益處。
要瞭解,當您服務時你是在學習如何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畢竟「法」不是讓你去逃避生活中的責任。在這內觀課程或內觀中心的環境裡,與學員接觸時練習著如「法」而行。你可以訓練自己用同樣的方法去接觸外面的世界。無論現實中有多少不如意的事繼續不斷地發生,你練習著保持內心的平穩、平等心,並培養愛心與慈悲心來面對,這是你所應該在此練習的功課。從這一點上來說,你也是一位學員,和在裡面靜坐的學員沒有什麼分別。當你以謙卑的態度去服務他人時,是繼續不斷地在學習。要不斷地思惟著,我是來此地受訓,是來實習服務的,並不期望任何回報。我在此工作讓他人可以獲得正法。讓我做一個好榜樣來幫助他們,如此我也同時在幫助自己。
願法工們在正法之道上更堅強。
願你們學習發展善念、愛心及熱誠。
願你們在正法之道上前進,並享有真正解脫後的安詳、和諧、快樂。
問與答
問:葛印卡老師,請您扼要解說一下什麼是內觀﹖
答:內觀是對身心現象每一剎那的運作,作客觀的觀察;它是一種如實體驗真理的智慧。內觀禪修便是在實證的層面上,客觀觀察自己的實相的一個修行方法,觀察它的如實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問:內觀修行的目的何在﹖
答:其目的是淨化內心,生起愛心與慈悲心去幫助他人。為了這目的,禪修者必須體驗自己身心現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發展出智慧來滅除貪瞋的習性,以及對「我」、「我所有」、「我的靈魂」的假相及錯覺。
問:您如何教導內觀的練習?
答:為了學習內觀,學生必須參加最少一次十日內觀課程。最初三天,藉由觀察自然的呼吸來訓練「觀息」,使心集中。接著六天,要求學生觀察身上的感受,使他們體驗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產生智慧。最後,教授「慈心觀」以發展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與愛心。
問:當練習內觀時,為何禪修者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而不往外觀察宇宙的真理?
答:往外嘗試觀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當他往內觀察,可以直接體驗真理。往內直接體驗真理比往外容易。內在的真理與外在的真理是一樣的,在《相應阿含》的 Rohita 經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們的身軀內就存在著整個宇宙。
問:很多宗師都聲稱他們的方法能淨化心靈,那麼內觀法門的特殊處何在﹖
答:沒錯,許多方法確實可以淨化心靈到一個程度,但是內觀可以使人到達心的最深層面,去根除「隨眠煩惱」─內心深處的不善習氣,潛在的煩惱。
問:古代以及今日這些修行內觀的人,真正淨化了心嗎﹖
答:佛陀時期無數的人們以及其後的人透過修行內觀淨化了他們的心,走出了痛苦。此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例子,例如鴦掘摩羅,他曾殺害了999人,經由修行成為一位聖人。甚至今日,許多修行內觀的人,也發現他們淨化了心,走出了痛若。人是他們自己的習性:瞋恨、惡意、敵意、情緒、恐懼、自我、毒癮、酒癮及煙癮的囚犯,藉由內觀可容易地去除這些心理的染污不淨,並從這些與不淨相連的苦惱中解脫出來,體驗自在。在印度的研究單位,研究了許多個案,證實修行內觀可以在此生的此時此地就淨化心靈。
問:您強調佛陀重要的發現是觀察身上感受的內觀法門,有經上的證據嗎﹖
答:有的。《四念住經》、《緣起經》、《雜阿含經》中的「受相應」,都是含括內觀精華的重要經典。佛陀之前及以後的印度宗師們,都教導人們要走出慾望的誘惑。每人都承認對「感官對象」執著是一種真正的束縛。但是佛陀更進一步探索有關痛苦生起的真理,他發現人們實際的執著,不在「感官對象」,而是當感官對象與感官接觸時產生在身上的「感受」,人們的貪、瞋習性反應是依緣於「感受(的樂或苦)」。因此,人們要解決的,不只是感官與它們的各別對象,還要解決這二者接觸所合成的「感受」。對感受必須警覺,不要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這點在佛陀的緣起開示中,說得很明白。
依據《緣起經》,六根與各對象間被忽略的關鏈「感受」,以及「貪愛」的習性反應,是佛陀獨特的發現。在他之前,沒有人想到「感受」是「貪愛」的最接近的原因,這是佛陀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當他體驗到與「感受」相關的真理時,他宣稱他的慧眼打開了(Nan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導在於八正道,關於這點,他對我們清楚地解釋說:八正道是體驗連繫整個感受的真理(Vedana Panha Sutta)。同樣地,四念住是佛陀對禪修的主要教導,在此他要我們修習四念住去體驗連繫整個感受的真理(Vedana Sutta)。在修習四念住時,他要我們維持「精勤、覺知、時時澈知無常」,對「澈知無常」的解釋,他明白指出禪修者在體驗其他實相時,必須不斷覺知到「感受」的生起與消滅。
以上這些引據足以證明覺察到「感受」,對禪修者而言非常重要,並符合佛陀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