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要修行的
譯自1998年四月份Vipashhyana Patrika上的一篇文章,該文改編自葛印卡老師於印度ZEE電視台一系列四十四次電視演講中的首播內容。
各位熱愛正法的先生、女士們:
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什麼是法(Dhamma)?什麼是法的純淨本質?什麼是法的普遍性本質?什麼是法的精髓?如果一個人不瞭解法的本質,他(她)如何能正確地修行法呢?如果一個人不修行法,他(她)又如何能從法得到幫助利益?如果不修行,法只不過是知識層面的研討、辯論和爭執,頂多成為一種知識上的消遣,而我們將持續喪失法的俾益。
唯有修行,才使法真正是法。那麼應該要修行什麼呢?為此,首先必須清楚地暸解什麼是法。法的簡單定義就是:純淨心靈的開發。不純淨心的發展是不如法的。凡是法所在之處,就有喜悅、安詳、和滿足。而無有法之地,只有悲哀、煩躁、和不安。
當心靈漸趨純淨,那顆純淨心靈外顯的行為是良善、道德的。它使自己及他人受益,這就是所謂的戒(sila)。它讓自己以及他人快樂,它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幸福、安詳與和諧。如果我們修行純淨的法,不僅僅是快樂、幸福也會來到。反之,當心變得不純淨,心將為不淨煩惱所苦。貪心和執著、厭惡和憎恨、憤怒和嫉妒、色慾和自大皆從心中生起,心變得十分不純淨!
不純淨心的行為,只會因它的不善行為而導致不快樂。它是造成自己及他人悲傷痛苦的原因。不僅我們自己受到痛苦的煎熬,也將我們的痛苦散佈給他人。一顆不純淨心的行為只會製造出苦難、悲傷、和極度的苦惱。人們忘記了這法的簡單定義,卻深陷於儀式典禮中,並誤認那就是法:他們以為某種齋戒斷食是法,他們以為某種慶典是法,他們以為某種儀式是法,他們以為某種特定的服飾、社會習俗、哲學信仰是法,法的真諦完全沒有被瞭解。一個人若不明白法的意義,是無法應用法於生活之中的。而一旦法不能應用於生活裡,不能反映在我們的行為中,那我們只是以法之名,自己欺騙自己罷了!
當法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行為上時,才是真正有益的。否則,如果法只是書本中、宗教經典上、及類似這種演講裡的法,但並沒有應用於生活中,也不反映在我們的行為上,那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我們修行法,我們的生活將充滿安詳與和諧。但是如果我們不修行法,而只將它當作一個討論的主題,怎麼能得到任何安詳或和諧?
印度的一位偉大聖者曾說過:「Kathai, badai, sunai saba koi; kathai, badai, sunai sab koi」。「Kathai」談論得太多的人,談論成癮,他們對於法高談闊論;「Badai」演說太多的人,演說成癮,他們對於法經常演說;而「sunai」聽講成癮的人,他們不斷地聆聽法的演講。然而,只是談論、只是聽講,並沒有用。
藉由談論、聽講,應該是會有所啟發。藉由談論、聽講,一個人應該得到指引,而且應該開始走上正法之道。如果一個人開始一步接一步地走,這個人就是在修行法。如果一個人沒有修行法,只是討論爭辯,只是一直對別人解釋法,他能得到什麼呢?這就是為什麼這位聖者更進一步說:「Kathai na hoi, badai na hoi, sunai na hoi, Kiyai hoi, o kiyai hoi.」
「Kathai na hoi」僅僅談論,並沒有用。「Badai na hoi」僅僅演說,並沒有用。「Sunai na hoi」僅僅聆聽,也沒有用。那麼什麼才是解決的辦法?他繼續說:「Kiye hoi, o kiye hoi」一個人只有在修行法時,才能獲益。如果一個人不修行法,只是不斷討論它,這是多麼不幸!
舉個例子,在冬天裡,有個男人因為氣候寒冷而不斷地發抖,他的大衣,是件質地很好的大衣,掛在鉤子上,而他只是不停地談著這件大衣。他極度地讚美著:「這是我的大衣,上好的羊毛所作,多麼暖和的大衣!」這可憐人寧可一直受寒顫抖,不斷地談論這件大衣,卻不穿上它。這就像是受苦的人只是談論著解決痛苦的方法,卻不去應用它以終止痛苦一樣。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
另外一個例子,有個口渴的人,喉嚨因渴而乾灼,十分地悲慘。而水就在她的身旁,但她讚頌著水,向水行禮:「啊!水池,你提供了這麼好的水!」但卻不喝,連一滴水都沒有入口。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
同樣地,一位因飢餓而痛苦的人,一盤食物已經放在他的面前,他卻讚美著食物:「多麼好吃的食物,多麼美味的食物!」他向食物行禮,他向那位準備如此美食的廚師行禮。可是,他連一口也不品嚐!仍舊繼續為飢餓所折磨。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
相同地,有個病人因為生病而不安、焦躁和不舒服。他稱讚著擺在身旁的藥物,他對著藥物歌頌、行禮,他也向開處方的醫師行禮。但是他卻不服藥!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
而這正是完全相同的情形,當一個人將法僅僅當作一個談話的主題、一個有時會轉變成激辯和兇暴爭論的知識遊戲,而後與人爭吵開始吼叫:「我的宗教是正確的,你的宗教是錯誤的!我的宗教是崇高偉大的,你的宗教是無用的!」他們開始打架、殺戮、縱火,到處製造混亂不安。這些行為證明了他們還不瞭解法,法是所有宗教的精髓。他們不曾向內觀察實相,心是否漸趨純淨?你內心的污染煩惱是否已經根除了?
如果心變得純淨了,法將自然地反映在行為上,只有在那時候法才真正是法。當一顆心不純淨時,是充滿著憤怒、厭惡和憎恨。當一個人和人打架時,只會產生厭惡、憤怒和憎恨。不論這個人怎麼稱呼他的宗教,他已經對宗教生出執著,以法之名卻不知在做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衝突?答案是:我們已經忘了要修行法,而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忘了法的真諦。
法是普遍而共通的,屬於每一個人;法沒有疆界,不可度量。如果法被窄化了,侷限於特定的宗派或族群,那就不再是純淨正法了。法必然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普遍共通的,才是正法。任何人只要正確地修行法,就能獲得同樣的利益。任何人只要修行,就能受益,無關於宗教、國籍、語言、膚色。不論一個人自稱是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錫克教徒、祅教徒、或猶太教徒,都沒有關係。修行法所得到的實際益處,是一樣的。修行法,也就是淨化心靈,並以純淨的心來從事行為。
當心靈純淨時,自然不會有不善的行為,自然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也不會替自己或替他人帶來任何悲傷。純淨的心本身充滿了安詳、滿足,也為他人帶來安詳、滿足。純淨心靈的本質,是普遍性的,共通於每一個國家、每一種宗教。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裡的任何人,只要淨化自己的心,他將發現法會自動反映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將會改變,變得寧靜祥和、內心安適。
法是永久的、恆常的。只有恆常如此,法才是法。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不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只要淨化自己的心,並秉持純淨的心來行動,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同時也為他人帶來快樂。這個人,可以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的任何人。像這樣一個擁有純淨心靈的人,他的行為必然會合乎正法。否則,就只是以法之名的虛幻錯覺而已。
在不同的社會、群體、聚落裡,可能有不同的禮儀。不同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宗教儀式。服飾可能不同;禮拜儀式、節慶、習慣、哲學也可能不同。所有的這些不同,都與法無關。法是普遍共通的。
我們怎麼能說,這是印度教的純淨心靈,那是佛教的純淨心靈、或那是耆那教的、回教的、基督教的等等?純淨就是純淨,不管用什麼名相稱呼。而由於心靈純淨所體驗到的內在安詳快樂,也是普遍共通的。你能給它冠以什麼名稱?一個人所體驗到的安詳快樂,不能稱做印度教的安詳快樂,或是回教的快樂、佛教的快樂、耆那教的快樂。
同樣的,邪惡也是普遍共通的。如果一個人染污了自己的心,讓心靈充滿憎惡、怨恨、欺詐、嫉妒、覬覦、傲慢,如果心有染污不淨,他必然會陷於痛苦中。不論他自稱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錫克教徒、猶太教徒、或祅教徒,都必定會陷於痛苦中。不論一個人自稱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緬甸人、斯里蘭卡人、美國人、俄羅斯人、日本人、或中國人,如果心生不淨煩惱,就會變得痛苦。一個人是不可能在內心產生瞋恨,又能同時體驗到安詳和諧的。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淨化心靈,那麼,當心變得純淨時,馬上就會自然生起諸如愛、慈悲等美好德性。當心充滿了愛及慈悲時,痛苦是不可能在心中生起的。只要心淨化了,充滿了慈悲的愛,內心就會充滿安詳快樂。這些美好的德性只有在心淨化了以後,才會生起。
外相無關緊要。只要在心中產生瞋怒、憎惡,就會陷入痛苦之境,無論一個人是頂著高高的頭飾,或是留著長長的鬍子、或留著長長的頭髮、或光頭,都一樣痛苦。這些外在虛飾會有什麼不同嗎?重要問題是:「我們是否在修行法?」如果我們修行法,我們就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否則,不論我們身著黃衣、紅衣、黑衣、白衣、或一絲不掛,只要在內心產生不淨煩惱,就會陷入痛苦。痛苦並不知道顏色與外相的區別。當一個人在內心裡產生了瞋怒、憎惡,行為不如法、違背自然法則,立刻就會受到懲罰-心立即充滿了痛苦和焦躁不安。
不論一個人遵行何種禮儀,慶祝何種節日,或信仰何種哲學,都沒有不同。法非常單純:只要我們染污了自己的心,我們就已經離開了法,並受到懲罰-立即陷入痛苦。而只要我們去除內心的染污,淨化心靈,我們立即獲得報償-體驗到真正的安詳快樂。所以,讓我們好好地修行法吧!
當一個人變得純淨,成為佛陀,成為阿羅漢,已經完全從貪欲、瞋恨、無明中解脫出來,這樣的人充滿了無限的慈悲心。以大慈悲心,他體現了純淨的法。他不僅體現法,他還教導人們如何修行法。可能已有很多人都如此傳教:我們應該淨化心靈,但我們要如何淨化心靈呢?我們該如何在內心的根本,不斷發生習性制約之處,改變這心的染污性質呢?我們該如何根除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呢?有修行方法可以辦到,我們必須學習這個方法。
覺悟者,釋迦摩尼佛,發現了這樣一個淨化內心的絕妙修行方法-內觀法門。透過修行內觀,染污煩惱可以從內心深處根除。但是這個普遍共通的科學方法,是必須要修行的,要正確而認真地修行,而不止於空談或讚美。
如果一個人希望保持身體強壯健康、無病無痛,就必須做一些身體運動。要學習如何正確地運動,必須去健身房。要免於文盲,必須進入學校。要學習醫藥,必須進入醫學院。要學任何科學,必須進入某些機構去學習。
同樣地,要學會淨化內心的方法,必須到內觀中心,從過著如法生活,對於佛陀教法的精髓-內觀的理論及實修都瞭解的人學習。每個人都必須下此功夫,以正確的方式去努力。任何一個這樣做的人,就是在修行法。透過這樣的修行,內心的染污煩惱隨之日益清除,我們的正法基礎也日益穩固。我們會愈來愈感到快樂安詳。任何人,只要學習並實際修行正法,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並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問與答
問:葛印卡老師,您在佛陀入滅後二千多年才在緬甸學得此內觀法門,您如何確知並證明您的修行方法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證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天我們這傳承的內觀禪修者所得的結果與佛陀時期所得的相同。除非是這修行方法一直維持它的純粹原貌,所得到的結果才會一樣。
歷史的證據顯示,大約佛滅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時期佛法傳到了緬甸。佛滅五百年,印度本土已無純粹的內觀法門。大約佛滅一千二百年後,緬甸北部已沒有原先的佛法;有一名為阿新阿羅漢的比丘來到北緬甸的巴岡(阿里瑪達拿布羅),使當地的阿瑙羅塔國王相信純粹的佛法存在於南緬甸,史上記載著,阿瑙羅塔國王將經典與比丘們從南緬甸迎來並在國內建立佛法後,這位偉大的內觀禪修比丘阿新阿羅漢便去緬甸中部,定居在薩蓋陵,即今日的曼達壘(瓦城)附近,在他的餘生,他不斷禪修並教導幾位比丘內觀法門。一般人相信,當地的師生間將純粹的內觀傳下來,雖然修習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偉大的論師雷狄‧薩亞道比丘從傳承師父學到此修行方法,並傳給他人。早先此法門只傳比丘們,但雷狄‧薩亞道首先將此傳給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來自南緬甸的在家居士薩亞‧鐵吉。薩亞‧鐵吉接著傳此法門給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薩亞吉‧烏巴慶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隨後開始傳授內觀,此修行方法從他傳給我及其他的人。佛陀至薩亞吉‧烏巴慶之間,雖然沒有歷代祖師的詳細傳記,但是由此修行方法所獲得的效果,可以證明它是純淨的修行方法,目前,科學研究對本修行方法的成效評價,更加強這個信念。再者,內觀的訓練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他的經典,這點也使人相信這修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純淨修行方法。
問:為何內觀修行方法在佛滅五百年後消失於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這修行方法不再維持它的純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強調覺知感受,就是修行者雖覺知感受,但忘記對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無常、苦、無我的身心特性;會如此發生偏失,可能是他們將許多宗派或哲學教條以及其他的修行方法加到這合乎科學的內觀修行方法上,因為我們發現,在今日仍然有人這麼做。許多不同宗派的老師來參加內觀課程,學習本修行方法,但未學好這修行方法的純粹原貌就開始去教別人;由於執著他們宗派哲學的信仰,他們把他們的信仰加在本修行方法上,使它扭曲了;結果,這修行方法就失去它的功效,在過去也應是如此發生過。當修行方法失去它的功效,人們自然不再修行它,它就在這個國家消失了。
問:佛法是普遍性的,並且每一個人都能修行嗎﹖
答:是的!整個佛法都是普遍性的。其教導是依據八聖道,它的每一步驟,就是戒律、禪定及智慧,也都是普遍性的。任何宗派的個人,都能修行戒律而無困難;也都能修行禪定及智慧,這兩種是以個人所能體驗的實相作為禪修對象-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行這個而無困難,因為這兩種禪修的對象是普遍性的,同時,每個人必將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佛法是普遍性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這個理由,我強調內觀適用於任何宗派的每一個人。
問:經由修行內觀,我們可以達成佛果嗎﹖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薩道的人,對他們而言,內觀是核心的,且是有幫助的。菩薩必須保持他的心免於貪、瞋、痴等心理不淨,而後強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們難以想像在充滿貪、瞋、惡意或敵意的心理時,會有慈悲心。內觀可以去除這些不淨的心理而使心清淨,使慈悲及無我的服務心生起,並加強。因此,內觀有助於那些想早日解脫成阿羅漢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務大眾,走在菩薩道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問:經由觀察我們身上的感受,我們如何能去除煩惱並改變我們的習性﹖直接觀察我們的心,不使惡念生起不是較容易嗎﹖
答:將惡念改成善念以淨化心,當然是一種好的練習。在佛陀之前及以後,許多其他的老師都這麼教。但這並不是佛法的深處。觀察心是不容易的,觀察感受則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剎那心理狀態的呈現。如果你忽略覺知身上的感受,而毫不予以重視,那麼,你就忽略了「緣起」的重要教導。事實的真相是:在較深的層面,由身上的感受產生了貪心與瞋心(受緣愛),這是佛陀的體驗。他發現到心中生起任何想法時,身上就開始有感受的流動。《增支部》說:「心中生起的法,伴隨著感受。」他的教導是要人們覺知感受而不貪著,要保持平等心、不執著於它,如此,就能從產生束縛及痛苦的舊習性中脫離出來。將惡念改變成善念的練習,只能淨化意識層面,而隨眠煩惱(心深層的染污不淨)以及心的習性仍未觸及。因此,佛陀對身上的感受這麼重視(因為它與潛意識中的隨眠煩惱相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