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寬宏本質
葛印卡老師講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獨立生活於社會之外,既不可能也沒有益處。作為社會的成員,人的真正貢獻在於他如何讓整個社會更安詳和諧。任何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必定是由健康和諧的個體所組成。不和諧的人們,不僅他們本身緊張不快樂,而且也由於這種緊繃與不和諧,讓週遭的人也跟著不快樂。所以,很明顯地,唯有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健康、快樂、和諧,整個社會才能夠健康、快樂、和諧。唯有每個人都有一顆純淨安詳的心,我們才能期待有個安詳的社會。「法」是讓人趨向安詳的道路,也是讓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走向安詳、和諧的唯一道路。
「法」並不是某個特定宗派。宗派、教條、主義總是製造出藩籬與分界,並在人與人之間造成隔閡。而「法」卻不同,「法」破除所有這些藩籬與分界,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否則,就不能叫作「法」。
真正的法根除社會中不同階層所造成的優越感與自卑感;它也去除心裡的染污不淨,使這些不健康的情結無一存在,並建立根基穩固的平等。心的清淨是平等心的重要特質。這種心讓人有能力看清楚每個情境、每個人、每個存在狀態的實質本色;讓人能如實地看清事物。同樣的,這清淨的心也讓人們免於不實的誇大及盲目的依賴-人們常會情緒性地信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讓人不受心的習性所蒙蔽,而能如實看清事物的能力,讓我們產生洞見、智慧、與對實相的了知。人們因此能夠客觀地看清自身實相;這種洞見解脫了無明的蒙蔽。
由於我們的舊習,造成對心的制約,而使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質。我們傳統的信仰與習俗讓我們戴上一付有色眼鏡,扭曲了所見的事物和情境,無法看清它們真正的實相。以「法」之名,我們用教條與盲目信仰的鎖鏈把自己緊緊捆綁,還無知地引以為傲,認為自己這樣是很有成就、很博學。我們必須破除所有情感上和知識上的教條主義枷鎖,才能從無知和痛苦中解脫出來。
如果我們希望從瞋恨、貪婪、妄想、敵對、忌妒、恐懼、及種種染污心靈的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我們就必須拋下所有哲學信念、妄想、盲目崇拜,以學習如實地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即是活在此刻的實相。所有過去的時光已不真實,那只能是記憶回想。同樣地,未來的時光亦不真實,因為對於未來,我們只能期待、希望或恐懼。活在當下亦即完全覺知此時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過去的憂喜悲歡、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或期待只會將我們帶離當下的實相,且讓我們無法過如實的生活。沒有活在當下的生活將充滿錯覺幻象,讓生命憑添苦難,增添心靈的染污不淨,從而導致焦慮、緊張、不滿、沮喪、及苦難。然而,當我們學會觀察及活在當下的實相時,自然而然地,我們開始體驗到從這些負面情緒解脫出來的自由。
內觀的學生學習完全地覺知當下的任何體驗。他對自身的身體結構發展繫念和覺知力,如此練習身念住(kayanupassana)。他對所體驗到的愉悅或不愉悅的身體感受發展覺知力,如此練習受念住(vedananupassana)。他對心發展覺知力,如此練習心念住(cittanupassana)。同樣地,他念念分明於所有善或不善的心態、它們的來源、它們的成因及它們的本質,如此練習法念住(dhammanupassana)。在超越整個身心的經驗領域、感官的領域、相對的領域之後,他體驗到究竟的實相-涅盤(nibbana)。如此念念分明的練習,能夠根除由不善心態造成的所有深植的業行。隨著過去業行的不斷的減少與去除,心慢慢地從執著、從感官享樂中解脫,不再因為過去記憶所產生的苦痛而失去平等心,也不再對未來焦慮不安。漸漸地,心趨於平靜、安詳、純淨。
內觀的修行方法讓人們擺脫所有的負面情緒,平靜我們這顆充滿緊張與焦慮的心,而且教導我們如何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對個人及全體皆有助益,不論你的社會階級、國籍、語言、以及宗教信仰是什麼,都沒有關係。要練習內觀、從內觀受益,你並不需要是佛教徒。你也不需要燃香祝禱、或在佛像前膜拜,或是做任何的法會或儀式。你也不需唸佛陀的名號或觀想他的形象來禪修。
當你皈依佛陀時,必須小心不要成為盲目信仰。這種瘋狂的盲目信仰,會讓我們誤以為佛陀能終結我們所有的苦難。另一方面,在見證到自己及他人藉由練習內觀所帶來的淨化後,而開始對這位慈悲的覺悟者流露出感激心時,那麼任何感激與尊敬的表現都會恰當合宜。當我們的信心是由這些解脫與純淨的特質而啟發時,這種信心就會激發我們去培養這些特質。這種信心不會成為盲目信仰,最後變成一種束縛。這種信心是覺悟的一個因素。這個因素令心變得柔軟,是藉由練習內觀而淨化自我的極大幫助。
內觀禪修的對象並不是佛陀,而是自己身心時時變化的本質。內觀教導我們要持續不斷地覺知每個當下事物的真正本質。這樣的練習能訓練我們活在當下、了知當下、看清並體驗實相,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和練習的。人們學會觀察自己、探究自己的本質。人們學會在人生中的每一刻,檢視自己的身心,並觀察習性的顯現。人們能看清貪愛與瞋恨的生起。藉由練習這樣的覺知,人們能夠從所有心裡的染污不淨中解脫出來,並在正法中安住。像這樣一個純淨的人,不管他的宗派為何,都是被尊重敬仰的。像這樣一個徹底從心的鐐銬中解脫出來的人,不僅他自己快樂安詳,也能促進他人的快樂及安詳。
願這寬宏的、擁抱眾生、仁慈、普遍性的「法」,能澤被所有苦難眾生,讓他們因而得有安詳、快樂、解脫。
願一切眾生快樂!
Bhavatu sabba mangalam!
問與答
問: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提及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微細煩惱嗎﹖他有提到如何去除它們嗎﹖
答:在阿含經或南傳尼柯耶中,將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微細煩惱稱作「隨眠煩惱」(或翻譯作「使」。在下列的經中,佛陀的開示明白地指出藉由觀察各種感受將這些隨眠煩惱去除:《相應部》中的 Pahana 經,Datthabba 經,Salla 經,Dutiya Gelanna 經,Akasa 經以及 Agara 經。
問:有的禪修者經由持咒及觀想而達到心靈非常平靜、安詳,也察覺到他們身上的感受,他們能得到跟您的傳統法門相同的最後結果嗎﹖
答:經由持咒及觀想,有的人確實可達到心靈非常平靜、安詳,這是靜慮禪修。悉達多菩薩從當時有名的禪定阿闍梨Alara Kalama及Uddaka Ramputta學習這種靜慮一直到第七及第八禪定,但是這未能給他完全的解脫。經由發現內觀而達到覺悟後,他將「徹知無常」的智慧加到靜慮禪修之內。這是佛陀對當時禪定的貢獻,依此才可去除隨眠煩惱(深藏在心中的不淨)使心清淨。
有的人雖未修內觀,經由靜慮禪修有時身體的振動也會生起,但大多是由於持誦某個特別的咒。由於這是一種人為造作的振動而不是自然的振動,因而不合於內觀法門,因為內觀是直接觀察自然的振動以符合佛陀所說的 yathabhuta(如實自然地發生)。再者,內觀禪修者要不斷體悟這些經驗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有助於淨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隨眠煩惱,以上這些是一般靜慮禪修法所欠缺的。
問:我們若同時持咒及修練內觀,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答:我們要先看清目標。如果目標是達到心靈平靜,那麼,持咒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目標是淨化心靈、去除隨眠煩惱、去除潛在的染污不淨,那麼,內觀的修練是不可缺的。將二者混起來,會產生混亂。
問:在日常修行中,我們可否在不同時段來唸誦佛號及修練內觀法門﹖
答:對初學者來說,為了增長對佛陀的虔信以及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唸誦佛號是好的。但是禪修者必須進一步修練內觀,在經驗的層面上體驗自己的實相,淨化自己的心靈,產生愛心及慈悲心。心靈淨化後,禪修者自然會對佛陀產生甚深的感激及虔信。在日常生活中,心理風暴產生時,初學者為了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唸誦佛號是有用的。但是內觀禪修者則更深入來修練佛法:觀察自身的感受,體會無常、苦及無我,同時使心平靜及使心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