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正法的贈禮]

正法的贈禮

葛印卡老師時常談到法的喜樂、發心和諸多佈施的方法。他談到佈施法門最為殊勝的喜樂,以及法脈的師徒傳承。他指出即使沒有師父,也能分享佈施法門。以下是葛印卡老師在文章與談話中,針對佈施的開示。


法佈施

(下文選自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葛印卡老師在印度 Dhamma Thali 成立時的談話。)

法的滋味勝過其他味道。其他味道不會去除貪念,只會增加貪念,唯有正法可以消除一切貪念、終止貪念,所以說正法最好。

正法的贈禮遠勝其他佈施。佈施一個人物質需求雖說是利益他人,所得的利益卻是短暫而有限。但若佈施以正法,利益則無窮無盡。法佈施讓人從身處的苦中脫離永得自由,法佈施讓人從束縛中解脫永得自由。所以說法佈施遠比其他佈施殊勝。

佈施要透過正法的教導。因此任何有助正法傳佈的貢獻就是佈施。對於每處內觀中心的建造、籌畫、維護、服務學員參加課程、或是發心其他事項所付出的心力都是法佈施,這要勝過其他形式的佈施。

佈施食物可以助人止飢。我們給予世俗上的佈施,就會獲得世俗上的果報。

助人脫離貪瞋癡的佈施非比尋常,果報也因而與眾不同。法佈施殊勝,其果報也殊勝。這份佈施將助人脫離所有人世的束縛。

當我們願為這宏願盡一己之力,能幫上什麼忙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我們發出的心願。我們應該發這樣的心願:『我有這樣的天分、這樣的能力、這樣的資源。我當盡量貢獻於造福他人』。願有真正的福報。不同的佈施帶來不一樣的福報,相較之下法佈施的福報是無窮無盡。沒有其他方式更能善加利用我的能力、資源、財富。發願從事法佈施即是在為自己的進步鋪路。我們禪修、修行無論遇到什麼障礙皆是過去業力的結果。助人解脫即是幫助自己克服修行障礙,去除通往解脫路上的所有絆腳石。

若能有一人在這塊土地上的寢室或關房中解脫、若能有一人在這塊土地上禪修而悟得涅槃,這塊土地還能有其他堪與比擬的喜悅嗎?這塊土地還能體驗其他堪與比擬的狂喜嗎?這塊土地還能渴望其他堪與比擬的福報嗎?

這塊土地當受到尊敬。工程開始進行後這裡的有形、無形眾生將受到影響。然而工程是在眾人發心下進行,這塊土地已受到尊敬,此地所有的眾生已受到尊敬,他們將會很喜悅。

積極、仁慈、善意將在這裡產生,在這裡工作的人無論何時工作都應該對一切有形、無形眾生懷有善意。願眾生不會蓄意被殺害,我們不應該故意造成其他眾生的艱困。我們應當發這樣的心願:『一切為眾生的利益、一切為眾生的福報』。假若不小心導致痛苦,便發願受苦的眾生能分享我們的功德、分享我們的善行、分享我們累積的善法。願他們也能快樂。

工程應當在這樣的善念下進行,在純淨的心念下進行。這塊土地是純淨的、在工作的禪修者是純淨的、他們的心是純淨的。接受的捐款是純淨的、果報是純淨的、他們必然是純淨的。

財佈施

(貢獻財力於建造、維護禪修中心讓正法純淨的脈動支撐禪修學員,這種財佈施的果報非常殊勝。葛印卡老師在十日課程,說到佛陀時代巨富-- 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的故事,他的真名是須達多(Sudatta) ,因為慷慨佈施而得給孤獨長者的稱謂。

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的稱謂來自anatha,意指赤貧之人,pindika意指給予食物的人。須達多經常給予窮人食物而得此名。他住於舍衛城(Savatthi),這是當時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須達多的事業廣佈全印度,甚至觸及其他國家,他規定凡是他的事業所在之地就不會有人挨餓,人們都有食物吃。然而須達多此時還不知正法。

有一天他遇見了佛陀,亦即他接觸了正法、接觸內觀法門。修行淨化了他的心,讓他淺嚐了涅槃的初期滋味。這是他第一次體驗到超越心與物質的真理,就此成為煥然一新的人。

佈施的目的不是要建立自我,而是要消融自我。須達多想著:『我現在的財富是因為我過去種的善因成熟結的善果,這些錢一定要用於利益眾生才是。當然我現在是在家居士,部份的錢要用於我的家計和維持員工的生計,剩下的就要用於利益他人』。他現在了解到這點。

利益眾生? 何謂眾生的利益?我給窮人食物吃。我應該給,這是好事,但隔天這個人又餓了。我給口渴的人喝水,但過不久他又渴了。我給病人服用藥物,但他可能又會再患同樣的病,或是患其他疾病。我給一絲不掛的人穿衣服,但不久衣服會破舊,他又會赤裸。我並沒有幫助這些人脫離痛苦。如果他們知道正法,如果他們學得這殊勝的內觀法門,他們就能脫離所有的痛苦!他們可以完完全全自痛苦中解脫,從生生世世跟隨著他們的痛苦中解脫!他們可以離苦。正法是屬於所有眾生。除了物質上的佈施,法佈施也很重要,這是最高層次的佈施。

須達多造訪當時住在王舍城(Rajgiri)的佛陀,他向佛陀致意後問道:『世尊,您何不來舍衛城說法。那裡住了許多人,無論窮人或富人,大家都很苦。如果您在那裡說法的話,許多人將會受益。世尊,請您一定要來』。

佛陀微笑。須菩提知道佛陀答應了。他回家後開始找尋一處適合佛陀說法的精舍。地點不能在市中心,噪音會造成干擾,但偏僻到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也不適合。有一天他終於找到既安靜又不會太遠的地方,這是一座花園,非常寧靜、非常安靜、很適合禪修。他詢問花園的主人是誰?當他知道這是祇陀(Jeta)王子的花園,隨即造訪王子並表明想買下這座花園。王子很生氣回答他:『這座花園不賣,這是專為我私人享用的。我不打算賣』。『殿下,我一定要買下這座花園,隨您開價』。為了打發須菩提,王子說:『你知道這塊土地價值多少嗎?你拿金塊來鋪滿地面,那就是這座花園的價值』

『就這麼說定了!我會拿金塊來鋪』。他運來大批的金塊,開始鋪在花園的地上。王子看了對他說:『你瘋了不成?沒有那塊地是如此珍貴的。你在做什麼啊?』

須達多回答:『我沒瘋。這塊地將來會極其珍貴。佛陀要來這裡傳授殊勝正法。若有一人得此正法、得此內觀法而離苦,其利益要遠超過我的財富。而且我知道獲此利益的將不會只有一人,而是千千萬萬人』。

王子最後被說服了,『很好,其他的就算是我的捐獻好了,這塊地是你的了』。

須達多在這裡蓋了一處能容納一萬人修習正法的禪修中心。

他發心要服務眾生,學佛之前他早已開始佈施。現在他的佈施是要幫助更多的人獲得正法的利益。他佈施不是要擴張自我而是要消融自我、純粹服務別人。

後來因為過去業力之故,這個巨富有一陣子錢財盡失。他有錢的時候每天早晚必到精舍禪修,身為在家居士他知道:『我不能兩手空空去精舍,我必須帶點東西給禪修學員』。每回去精舍他都會帶東西去。如今他一貧如洗,沒有東西可帶。但他房子後面有座小花園,園中有來自全國各處的肥沃土壤。於是他用手抓了兩把泥土來到精舍,放在樹下說道:『願這棵樹長大,願有人在樹蔭下禪修得正法』。

不管禮物是一把泥土或是萬貫錢財都是一樣,重要的是願力。須達多後來又致富並開始像以往那樣佈施,但是他知道『無論我佈施什麼,數量不重要,重點是要為正法、為他人的利益、為他人的福祉而佈施,而且不求回報』。

為法服務

(以下為一九八六年六月,對法工的開示。)

為法服務的目的為何?當然不是為了食宿、也不是為了在舒服的環境中打發時間、也不是為了逃避責任義務。法工都很清楚這一點。

法工已修習過內觀法門,從直接的經驗了解到修內觀的好處。他們看過老師、長期法工和其他法工無私的服務,正是這份服務讓他們嚐到正法無可比擬的滋味。他們開始走在正道上,很自然地就培養出難得的感恩心,希望自己能回報別人的付出。

當然老師、長期法工和其他法工的服務是不求回報,也不接受任何物質上的回饋。要回報他們的付出唯一的方式就是幫忙使法輪常轉、讓這份無私的奉獻傳遞給他人。這是為法服務的崇高願力。

修內觀走在正道上的人開始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並開始關懷別人。他們注意到四處都有人在受苦受難,不論年齡、性別、膚色,大家都在苦難中。接觸正法後才了解到自己在受苦,才知道唯有走在正道上才能享有真正的快樂和祥和。看到這樣的改變心中升起感同身受的喜悅,更加堅定要助人修內觀以離苦的念力。慈悲流露,隨之就是助人自痛苦解脫的願力。

正思惟、正語、正業的佈施

(以下是葛印卡老師於歐洲第一處內觀中心成立典禮上的談話。)

內觀法門傳來歐洲的時機已經成熟。多年來法國以及鄰近國家熱心的學員,為讓更多歐洲人能修習正法而奔走。現在買下這處中心,許多學員的努力總算開花結果。我深為你們努力的結果感到欣慰。

這處中心的成立代表正法傳佈的新階段,大家有必要了解其重要性。內觀中心並非某一宗派按照自己特有的教規離群索居的地方、不是尋歡作樂的俱樂部、不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不是社交的地方。

內觀中心是一所學校,教授正法,教授生活的藝術。凡是來此中心的人無論是禪修或服務都是來接受教導。為了維持正法傳授的力量和純淨,你們都要遵守中心的規定;遵守得越完整,中心就會越強大。中心禁止許多習以為常的活動,不是因為這些活動不好,而是內觀禪修中心不適合有這些活動。切記這是這個國家唯一可以修習這種內觀的地方,遵守規定能讓這處中心發揮其獨特的目的,所以要好好維護。

你們建造的這處內觀中心是以戒律為地基。一如你們所知,守戒是內觀課程的首要步驟,守不住戒律,禪修效果就不佳。不僅是學員,在中心服務的法工也要盡量守五戒。正法的規則已在這裡確立,從今開始這裡不應有殺、盜、淫、妄語、飲酒。這樣才能營造祥和、寧靜的氣氛,方便大家精進用功。

有了戒律這堅固的基礎,淨化心靈的修習才能進行。請切記這是中心最重要的任務─首要任務、最終任務、經常任務。所有法工即便只是服務幾小時,也不能忽略禪修,這樣可以加強正法氣氛,給予其他禪修學員支持。

這處內觀中心當然不是歐洲唯一可以修習佛法的地方,但卻是唯一致力於傳佈內觀法門的地方。這個中心將專注於在這個法門上用功。

內觀法門最後的重點是慈悲,所有在中心的課程學員和法工都要參與修慈悲觀。無論是參加課程或是擔任法工都要以歡喜、無私、慈愛的心去做,才能從中獲利。不管從事的任務為何,做的時候要發願,願眾生能從你的行動中獲得喜悅。有學員或訪客到中心,要以慈悲的心迎接他們。讓這個地方充滿愛與善的脈動,任何到這裡的人都能感覺到他們進入和平的聖地。

禪修的法佈施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四日,於Dhamma Thali 內觀中心大佛塔動工破土典禮上的談話)

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物質上的幫助,可以是言語上的幫助,可以是財物上的幫助。這些都是重要的助人方式,但最佳的幫助是透過禪修。

舊生越是常常到中心禪修,他們的發心就越能利益他人。烏巴慶老師在世時他有很多學生修到涅槃的境界,他們隨意就能經歷這種境界,想要經歷多久就能維持多久。有人會問:『這些人如何回報正法、回報老師呢』?有些人可能佈施勞力、有人佈施財富或是其他方式來回報。但對於修行得道的禪修者,他們每週至少去一次中心、在寢室禪修一小時進入涅槃。這是很好的服務。整個中心充滿正法的波動。每個禪修者產生的波動強度取決於禪修的次數和進入的階段,不過只要是精進用功,整個中心都能受益。

建造學員寢室,令人讚嘆,但大眾若能每週到中心禪修一次,更是無上功德。這就是禪修佈施。我們禪修時的脈動會淨化這個地方,使其成熟圓融,將來學員在此禪修將事半功倍。大家都該努力掃除心中的貪瞋痴,但周遭環境若佈滿正法的脈動,眾人會更容易感受到努力的成效。內觀中心的脈動若是不純淨,即會阻礙進步,更難對治貪瞋痴。不純淨的波動氣氛,讓學員無法精進。純淨的正法脈動,保護學員、給予他們力量與幫助。

禪修者應該培養慈悲心,來到中心禪修,我們便是在利益自我。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禪修能利益多少人,但持續下去,他人終究能獲利。有正法脈動的地方,將會吸引眾生自動前來。只要正法能夠保持純淨,人們就會來。未來的幾百年,人們會來禪修並且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