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內觀靜坐]

內觀靜坐

「內觀靜坐」一文為葛印卡老師在印度電視台,向印度觀眾播放的44場演講系列的第一場內容。


各位女仕﹑先生﹑正法的愛好者,讓我們了解正法是什麼﹖正法的純淨本質是什麼﹖正法的共通本質是什麼﹖正法的精髓是什麼﹖若不能明白這些基本問題,如何能正確實踐正法呢﹖若不能正確實踐,如何從正法中得到助益﹖沒有實踐的正法,只是理智上聽聞爭辯的議題,頂多不過是知性娛樂的題材,並不能使我們自正法中獲益。惟有實踐過的正法,才是正法。那麼該實踐什麼呢﹖

首先一定要清楚地明白什麼是正法!正法的定義本來很簡單,但卻變得非常複雜。簡單來說,正法就是自然的法則,就是要培養一顆純淨的心。發展不淨的心則是違反正法的。有正法的地方,就有幸福、平和、滿足。沒有正法的地方,就只有悲傷、騷亂、不安。心變得純淨時,所產生的行為便是良好的、健康的,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助益,我們稱它為戒(Sila)。

正法就是自然的法則,就是要培養一顆純淨的心。

正法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快樂,也帶給自己和他人幸福、平靜、和諧。因此,若我們依戒實踐純淨的正法,那麼不僅得到快樂,也得到幸福,因為那是一種美好的行為。若心思變得不純淨,就會因濁念而痛苦。貪愛、執著、憎恨、憤怒、忌妒、傲慢、慾望等情緒便自心中生起,心變得非常不純淨。不淨的心只會以其不恰當的行為引起不快樂,給自己和別人帶來悲傷,不僅自己受苦,也將苦難帶給他人。不淨的心產生的行為只會帶來苦難、悲傷和難受。

人們遺忘了正法這個簡單的意義,卻拘泥於宗教儀式,誤以為那是正法,或誤將一些慶典、禮儀、特別穿著、社會習俗、哲學信念視為正法,根本不明白正法的真正意義。不明白正法的意義,就不能將它應用在生活上,若沒有應用正法在生活上,或反應在行為上,將只是借正法之名自欺欺人。正法只有應用在生活,反應在行為才有助益。否則正法就只不過是論法的書籍、宗教經典、或是像目前這一系列的講演。不能應用在生活、反應在行為,實在是件大不幸。若能實踐正法,生命就有平靜和諧。不實踐正法,僅是談論傾聽,如何得到平靜和諧呢﹖曾有位偉大的聖者說,人們只是談論正法或傾聽正法,就好像有些人沈迷於談論,有些人沈迷於傾聽,這是沒有幫助的。正法只有在真正實踐時才能成為正法,只有正法的實踐才能帶來助益。談論正法僅能驅使一個人熱切實踐正法。但如果僅滿足於傾聽法的談論而不真正實踐,還有甚麼比這更不幸﹖

好比在冬天,有人因為受寒冷而顫抖,而他的外套,很好的一件外套卻放在衣櫥裡。他談著這件外套,描述它,毫不吝惜地讚美它:「這是我的外套,美麗諾羊毛做成的,好棒,好溫暖」,這個可憐傢伙逕自談論著,同時卻在寒冷中不斷發抖,就是不去穿這件外套。一個受苦的人,只是談論著能終止他苦難的方法,卻不用它來終止苦難,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又好比有人喉嚨乾渴灼燒,非常可憐,她身旁就是水。她頌揚水,向水禮讚:「水池啊,你提供了如此美好的水。」而她並不喝水,不放一滴水在她乾渴的口中。澆滅這駭人乾渴的方法就在那兒,她卻只是談論著,卻不用它來解除苦難,有什麼比這更不幸﹖同樣的,有人因饑餓而受苦,一盤食物放在他面前,他讚美食物:「多麼美味可口的食物!」他甚至向食物頂禮,向烹調出如此美味食物的廚師頂禮,卻不放一點食物在口中,在美食面前繼續受著饑餓的煎熬,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相同地,有個病人因為疾病而非常不安、非常激動、非常可憐,他的藥就在身旁,他頌揚藥,歌唱讚美它,向它頂禮,還向開藥的醫生頂禮,但就是不服藥。他生病面臨死亡,談論著垂手可得的醫藥,就是不立刻用它來救命,有什麼比這更不幸!

同樣的情形,人們錯將正法作為談論的題材、智性的遊戲、甚至有時演變成激烈爭辯。於是開始爭吵叫囂:「我的信仰偉大,你的信仰低級」,接著爭鬥、殺戮、縱火、暴亂,全都借正法之名開始了。「這是我的信仰,這是你的信仰,我的信仰是如此偉大,你的信仰低級…」,沈迷於如此無聊、有害的論辯,證明一個人尚未吸收到信仰的精髓—正法。他從未留心觀察內心的實況:心思變純淨了嗎﹖內心的雜念澄清了嗎?如果心思純淨,正法將自動反應在行為上,只有此時才是正法。如果內心尚未純淨,那麼不淨之念像憤怒憎恨將輕易傷害他。這時無論這個人信仰什麼,難道不會對他的信仰產生執著心嗎﹖而這竟是以正法為名的結果!

怎麼會這樣?答案就在他忘記實踐正法,忘記了正法的真諦。正法永遠是普遍共通的,屬於每一個人的,它沒有疆界,不可測量。若將法限定在某個特定宗派或團體,那就不是正法。正法屬於每個一人,只有當它是普遍共通時,才是正法。任何人只要正確實踐,都同樣能獲益。不論任何宗教、國家、語言、膚色都能受益。無論他稱自己為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基督徒﹑或回教徒,都無所謂,正法的實際助益是一樣的。實踐正法代表淨化自己的心念,行事作為都根據這顆淨化的心。

心變純淨了,就不會做出不道德的行為,不會傷害任何生命,也不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困擾。純淨的心充滿平和滿足,也將平和滿足帶給他人。純淨心的本質是普遍共通的,屬於每個人,適用在每個國家、每個領域。讓住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每個人淨化心靈,然後他將見到正法自動反映在他的生命,而他的命運也將改變,充滿平和與滿足。

正法只有在真正實踐時才能成為正法,只有正法的實踐才能帶來助益。

正法是永恆不變的,永恆的才會是正法。任何人,任何時候,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淨化心靈並且以純淨的心思做事,他將會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一個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這樣一個心思純淨的人,他的行為將以正法為依據。若不這樣,便只是藉正法之名欺瞞了。祭典也許因社區團體而不同,不同宗教可能有不同儀式,服裝也許不同,節慶、習俗、人生觀也許不同,但正法卻不因人或國家的差異而不同,正法是普遍共通的。我們怎麼能說這是佛教徒的純淨心或是印度教的純淨心呢﹖純淨就是純淨,不管它貼上的是什麼標籤。而在這種純淨之下所體驗的內在平和、快樂也是普遍共通的,不是嗎﹖什麼標籤能貼上去﹖我們所體驗的平和快樂不能稱為印度教的平和快樂,或佛教的平和快樂,不是嗎﹖這種心思的平和快樂是普遍共通的,因為它是普遍共通的正法的產物。同樣的,邪惡也是普遍共通的。若心思污穢,充滿厭惡、憎恨、欺騙、嫉妒、傲慢,若心思有任何雜質,這個人一定悲慘,不管他稱自己為基督徒或回教徒,不論他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緬甸人、俄國人、日本人或中國人,只要心中污穢,就會受苦。純淨心思的本質,會自動帶來平靜與和諧,污穢心思的本質,會自動帶來悲苦。

同樣的,如果我們淨化心靈,一旦心變純淨,就會升起良好特質,會產生慈悲(metta)。不純淨的心不可能升起這種良好特質。心一旦變純淨並且充滿慈悲,就會充滿平和快樂,也只有在心思純淨時,這些美好特質才會升起。

無論一個人的外表,一旦心中生出憤怒與厭惡,不管是留鬍蓄髻,長髮凸頭,其悲慘的情況是一樣的,這些外在的表象能有甚麼不同﹖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實踐正法﹖」若能依正法行事,我們將免於悲慘,否則就只有悲慘。無論穿著什麼服裝,污穢一樣在心中滋長。苦難是沒有人種或外表的差異。如果行為不符合自然的法則,不符合正法,那麼自然會遭到立即的懲罰,他馬上就會悲慘、煩擾,不管舉行什麼儀式,慶祝什麼節慶,或相信什麼哲理,都是一樣的。正法很簡單,只要心思污濁,心脫離了正法,懲罰就會立刻降臨。內心若排除污穢而變純淨,平和快樂的好處也會立刻降臨。讓我們實踐正法吧!

一個人若淨化成佛,完全自貪愛、厭憎和無知中解脫出來,這樣的人自然充滿無限慈悲,也正因為這無限慈悲,他展示了純淨的正法,不僅如此,他也教導大眾如何實踐。也許很多人教我們要淨化心靈,但卻沒有教導我們如何淨化心靈,如此我們怎能由根本最深處,習性產生之處來改變內心的污濁本質呢?相反的,一個開悟的人不僅訓誡規勸世人淨化心靈,而且很重要的,教導世人淨化心靈的共通技巧。偉大的開悟者釋迦牟尼佛發現了如此美妙的法門-內觀技巧來淨化心靈。修習內觀,污穢便自心靈根處清除,但這項具有科學精神且普遍共通的法門須要練習,正確努力的練習,而非僅止於談論及敬仰而已。

要免於疾病,保持強健康泰,必須運動;若要學會識字,必須上學;要學習醫藥,就要上醫學院。相同的,要學習淨化心靈的技巧,就要正確的努力,到內觀中心,向過著正法生活,體會內觀實踐與理論的人,學習佛陀教導的精髓——內觀法門。每個人都要做這樣的努力,而且運用正當方法。這就是實踐正法。污穢自實踐中消除愈多,我們愈能安立於正法,也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平和。任何人學會實踐正法,並且真正去實行,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平和快樂,而不是稍縱即逝的快感。無論是誰,只要正確努力地實踐正法,將自所有悲苦中解脫出來。

願眾生都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