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
內觀研究所
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不論是生命體或無生命體,有機物或無機物,我們都無法標示為「恆常」。當我們標示的那個瞬間,它已在變化。透過身體內在的直接經驗,佛陀體悟到這個生命的核心真理,並宣稱:「無論有無佛出世,這是堅實不變的真理法則。一切緣生的事物都是無常,會導致苦,而且沒有實質的本體」。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是一切有情眾生共通的特性。
在對內觀修習上,無常法則最為重要。禪修者直接面對內在身心的變化,這使我們理解到,無常的現象是不受控制的,試圖去操控它一定會帶來痛苦。我們因此學會接受無常、遠離執取,對事物的變化抱持開放的心態,愉悅地面對生命中所有的變遷起伏。因此佛陀說:
「一但體驗到無常的實相,無我的智慧就會顯現;體驗到無我,自我的幻覺即被摧毀。結果是,在此生即可以獲得解脫。從無常的理解會啟發對無我及苦的領悟,能體悟到這些真理的人,自然會走向遠離痛苦的正道上。」
由於無常法則是如此的關鍵,佛陀對追求解脫的人反覆強調其重要性也就不意外了。在講述內觀法的根本經典《大念住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中,佛陀描述禪修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以下的體驗:
持續地觀察升起的現象、持續地觀察滅去的現象…持續地觀察升起和滅去的現象。
僅僅從周遭事物和身體內顯而易見的表相去認識無常是不夠的。除此之外,我們要學習去領會微細的實相。那就是每一個瞬間,整個內在身心都是在不斷地變化;我們所迷戀的「我」事實上只是一種不斷生滅流動的現象。透過這個體悟,才能輕易地從自我意識和痛苦中脫離出來。
佛陀在別的場合還說:
行者們!眼根是無常的,無常所以苦(無法滿足),苦所以無我。無我故「無我所」,不是「我」,不是「我自己」。這就是正觀眼根的智慧。
同樣的公式適用於耳、鼻、舌、身、意,涵蓋一個人所有的感官根門。佛陀接著說:「行者!明瞭此法則,多聞聖弟子於眼耳鼻舌身意生起厭離,厭離故喜貪盡,喜貪盡故得解脫。得解脫故得解脫知見(自知得解脫)」。
此處,佛陀明示聽聞和親證的差別。多聞者(sutava),曾聽聞正法,並從感性上接受信仰或者在理性上接受。但僅僅接受是不夠的,要證得解脫,必需自己領會到實相,必需親自在身心內體驗到實相。這就是內觀禪修之功用。
要理解佛陀的特殊貢獻,我們必需將這兩者的差別謹記於心。佛陀關於實相的開示,在他之前及當時的印度都有人提過。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並不是佛陀發明的,佛陀的獨特性在於將聽聞的道理提升為實際的體驗。
在相應部(雜阿含Samyutta Nikaya)婆醯迦經(Bahiya Sutta)中,佛陀再次強調這個教誨。經中記載了佛陀與婆醯迦的故事。一位名叫婆醯迦,在靈修道上追尋,流浪的行者,他不是佛陀的正式弟子。此經記載了他向佛陀請益的對話內容。佛陀以問話來回答他的問題:
婆醯迦,你認為眼根是常還是無常?
尊者,是無常。
既是無常,那會導致痛苦還是快樂?
會導致痛苦,尊者。
那是否能將無常、導致痛苦並且本質上不斷變遷的事物當成是「我的」,是「我」,是我「自己」?
當然不能,尊者。
佛陀接著問婆醯迦有關眼所見的色塵、眼識及眼觸。每一個問題,婆醯迦皆同意都是無常、苦、無我,雖然他不是佛陀的弟子,但他仍接受無常、苦、無我的事實,可見在當時,根據經典的記載,這樣的觀點並不局限於佛陀的教導。
當然,對婆醯迦和其餘跟他一樣的人而言,無常、苦、無我只是他們以巴利經文保留的觀點,佛陀向這些人,指出了一條超越信仰、哲學,超越不堅實的痛苦之道。
那麼是什麼道路呢?佛陀在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中提供了解答。在羅列了當時所有的信仰、意見和觀念之後,佛陀宣告他證得超越這一切的智慧。
我已體驗到感受的真實面貌,它們的不斷生起和滅去,體驗感受的滋味,以及感受的危險,喔!比丘們,覺悟此真理的人,已從感受中出離及解脫。
這裡,佛陀扼要地說明他是透過觀察感受所呈現的無常特性而開悟,只要是他的追隨者也應當要服膺此教誨。
無常是核心的真理,我們必需體證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體驗無常最直接立即的方法是觀察我們的感受。佛陀又說:
感受有三種 (譯注:苦、樂、不苦不樂),因緣所聚,因緣所生,都是無常,速疾壞滅,其本質就是會滅去、衰敗、消逝。
身心內在的感受是無常特性中最明顯的表現。透過對感受的觀察去直接體驗,而不只是感性的信仰或理性的信服,我們才能夠接受實相。這即是從單純的聽聞正法,進步到實際體驗正法。
當我們如此去面對實相,必然會帶來根本的改變。佛陀說:
禪修者以正確的理解勤奮地、熱切地、自制地、持續地覺知。當身體呈現愉悅的感受時,他會了解:「愉悅的感受在我的身體中升起了,它不是獨立的,必需依賴這個身體。但這個身體是無常、因緣所聚。既然如此,愉悅的感受必然不是恆常不變,它必定受這個無常、因緣所聚、不斷生滅的身體所制約。」
他持續體驗到身體感受的生起、隕落、滅去直到無跡可尋。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摒除了潛藏的無明習性。
如此觀察身體感受的無常特性,禪修者不斷地邁向不起習性反應的目標:涅槃(nibbana)。
憍陳如(Kondanna),第一位聽聞佛陀開示而到達終點的人,於證得涅槃之際宣稱:「一切升起之法必將滅去(yam kin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e nirodha - dhammam -)」,只有完全體驗到生起滅去的無常特性之後,才能體驗到不生不滅的實相。他的宣告為後來的修行者立下路標,指出要到達最終目標必須遵循的路。
佛陀在入滅前說:「諸行無常(vaya -dhamma sankhara)」,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他再次強調這個數十年來不斷重覆講述的偉大主題。他接著補充:當精勤奮鬥(Appamadena sampadetha)!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目標奮鬥?佛陀最後遺言的真正意思只有從前面的話中去體會。佛陀所遺留下來的無價資產-「了知無常」是一種解脫的方法,我們必需持續不斷地奮鬥,去體驗身心內在的無常實相。唯有如此,才不負佛陀臨終的教誨,成為他真正的傳人。
正確的用功-精進波羅蜜(Viriya)
葛印卡老師
波羅蜜(Paramis)是美德,即美好的特質。品德完美時,就能夠渡過苦海到達完全解脫、完全開悟的彼岸。致力於自身解脫的同時也要培養十項波羅蜜。具足這些波羅蜜,才能消融自我,達到無我的狀態。想要走到最後階段的學法者,會參加內觀課程來培養這些波羅蜜。
在每次課程中,波羅蜜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要培養,但在禪修課程的環境中,波羅蜜的累積可以大幅加速。
人的生命很短暫,能力也很有限。妥善地利用生命是很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目標,無過於修習正法,從不淨雜染、自我幻覺中解脫出來,而證得終極的實相。因此,最有價值的努力,就是盡己一切所能,朝正法的道路前進。
在內觀課程中,學員盡全力地培養覺知(sati)和智慧(panna)。學員很努力地面對每個內在身心升起的現象,從最粗淺的到最微細的,保持充份的覺知。同時,平靜地觀察並了知,當下所呈現的體驗都是無常,會變化的。這兩種能力,適當地結合起來,將帶領禪修者走上完全解脫,完全開悟的道路。
偶爾,由於根深蒂固的習性,禪修者會被貪欲、厭惡、倦怠、遲鈍、激動、懷疑等情緒所淹沒。這是內心不淨雜染的抗拒反應,試圖阻止已展開的淨化過程。有智慧的學員會堅持奮戰,竭盡全力對抗這些敵人,這樣就增強了精進波羅蜜。
真相就是神
葛印卡老師
我開始在印度傳授內觀法門時,在塞瓦格蘭姆(Sevagram)舉辦過一次課程。這村落是由『簡約生活部』建立的。學員中有幾名在甘地先生(Gandhiji)生前與他很親近。課程快要結束時,有位年長的學員,跑來和我說:「經過那麼多年,我終於知道甘地先生在做什麼了!」以下是他的故事。
甘地先生常常主持大型祈禱會,參加人數有成千上萬。集會時,他讓與會者邊唱頌讚歌邊拍手。但是,當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甘地先生就會靜靜地坐在會眾面前,閉上眼睛,手疊起來放在膝上。不拍手也不說話。
有一天,我問甘地先生:「為什麼您不隨大家一起唱頌和拍手呢?當您閉目坐著時,您在做什麼呢?」
甘地先生回答:「我在看著身體內的神」。
「太奇妙了!您看著身體內的神!請告訴我您內在的神是什麼樣子的?」
「嗯,我可以感覺到全身不斷地變化,不斷的流動。這是身體的真實本質,我觀察這個事實。對我來說這就是神。我無法告訴你是否存在一個超越一切的神,但這個身體的事實真相是毫無疑問的。對我來說真相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相就是神。每一刻每一秒我都在體驗著這個真相。」
甘地先生從來沒有聽說過「內觀」這個詞,但他很自然地開始修習內觀。總之,內觀不是別的,就只是如實地觀察自己,觀察本質,不斷變化的實相。任何人只要觀察真相,內心一定會得到淨化,最終必能體證究竟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