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開示/感受停止處痛苦也停止]

感受停止處痛苦也停止

以下是由Samvedana中的文章翻譯而來,原載於1983年8月份的北印度內觀期刊Hindi Vipassana Patrika

葛印卡老師講


在身體不愉悅感受的痛苦中翻騰,在愉悅的樂受中起舞是我們根深蒂固的心理習性。當我們開始客觀地觀察感受,許多真相就會顯露。

有個真相是這樣--每個感受的升起都是因為接觸:眼和色接觸,耳和聲接觸,鼻子和氣味接觸,舌頭和滋味接觸,身體和觸境接觸,意根和念頭接觸,或心和身接觸。接觸對感受的生起是必要的,這是不變的自然法則。經由修習內觀,可以直接體驗並了解這個真理。

但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心理習性,即使禪修者試著客觀地觀察感受,還是很容易又陷入習性反應的泥淖中打滾翻騰。他的頭可能短暫地浮出水面,然後又會沉下去隨波逐流,流向未知的方向。

這樣的經驗一再重複,漸漸地禪修者了解到心會被感受左右,不管是愉悅的還是不愉悅的感受。在有愉悅感受的時候會很高興,這樣就自然會在有不舒服感受的時候起嗔恨的反應。心的這種習性在巴利文叫做assado(貪著/樂味)-喜愛感受。如果感受是愉悅的,就沉浸在愉快的滋味中,如果感受是不舒服的,就沉浸在痛苦的滋味中。

當禪修者繼續客觀地觀察感受,更了解到感受的危險,感受很有可能造成極大傷害--巴利文叫做 adinava(危險/過患)。這種沉浸在感受中的習性,是一種會在內心激出貪愛和嗔恨的習性。當這些習性升起,感受就增強,這些感受又會加強貪愛和嗔恨。這樣便開始了不需外求的惡性循環。這就是dukkha-samudaya-gamini patipada,一條只會通往痛苦的道路。禪修者了解到在過去他浪費了很多時間在這條路上,也因此不斷增加自己的痛苦。

現在透過內觀的修習,禪修者開始由舊有的喜愛感受的習性中掙脫出來,而培養平等心。當他開始這樣做,他了解到至少他暫時中斷了這個惡性循環,停止給自己製造痛苦。當然這時候他就找到了通往止息痛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順著這條路走,他會根除生命中所有的痛苦。

到了這時候,禪修者可以自己看清身體的感受有多重要。從感受可以分出兩條路,一條通向痛苦的升起,一條通往痛苦的止息。現在他直接體驗到什麼是受苦,痛苦如何開始,即而倍增。禪修者小心地避免走向痛苦升起的路,而邁向根除痛苦的路。繼續客觀地觀察感受,他會經驗到nissarana-由貪愛和嗔恨的習性反應中脫離出來。

當你開始修習內觀,大部分的時間你的頭可能還是在水面下:你盲目地沉溺在感受中,產生新的貪愛和嗔恨,新的痛苦。然而,當你修習技巧逐漸純熟後,平和地觀察的時間會加長,盲目反應的時間會減少。一旦你停止造貪嗔的新業(sankharas),你就開始體會khaya-消除過去的業。過去在心裡累積的習性反應會一層一層地升起,然後被消除,直到你達到所有的業都消除的境界,這是超越感官因果世界的涅槃境界。任何正確修習內觀的人遲早都會經驗到這個究竟的真理。

當一個人正體驗到涅槃的實相時,心停止運作了,因此心和外境每分每秒的接觸也停止了。因為沒有接觸也就沒有感受。在此境界中,六種感官停止作用,所以感官的對象無法再和任一感官接觸,也就不會有感受升起。如此,透過客觀的觀察,禪修者由沉溺在感受的習性反應中掙脫出來,而到達所有的感受跟所有痛苦都停止的境界。流轉之輪被打破了。來吧!禪修的人們!讓我們努力地,勤奮地,耐心地而堅持地避開痛苦升起的路,走上根除痛苦的道路,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祥。



佛陀的正覺, 對感受的理解

內觀研究所


長久以來印度的先知和聖賢都希望解開世上這個重要的謎題:生命中如此明顯的問題--痛苦,以及如何可以停止痛苦。許多先知在搜尋答案的時候,發展出許多理論和哲理,有些是根據他們禪修或苦行的經驗,其他的則僅是根據推想而得。這些先知希望知道生命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活著?如何能停止痛苦?如何免除老死?

佛陀在世的時代,有些思想家相信如果在生命結束的時候,人的行為夠優良,那麼下一世就會出生在比現在更好的世界。有些沙門(samanas)和婆羅門(brahmanas),不需依靠想像或幻相,已經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禪修練習,經驗到內心較微細的狀態,以及意識的更高層次。他們提出自己的理論和新的觀念。這些印度聖哲達到的專注狀態,對某些宗派並不稀罕,與很多思想系統有共同點。然而,它們都稱不上是「完善的」。在長部(Digha-nikaya)的梵網經(Brahmajala-sutta)中我們看到六十二種這類的看法或見解(ditthi),其中大部分與以下的問題有關:

(1) 自我(atta)的本質:它是自覺的嗎?它是永恆的嗎?
(2) 世界是永恆的還是有限的?
(3) 生命(jiva)或存在(satta)跟肉體一樣嗎
(4) 了解生命真理的人(Tathagata),死後還會繼續存活嗎?

因為在當時這些問題太熱門,許多思想流派因而產生,有些流派有很多隨徒信眾。而長部(Diigha-nikaya)中的三明經(Tevijja-sutta)也在當時誕生,經文談到婆羅門「與梵合一」的思想 (brahmasahabyata-union with Brahma)。這就是後來吠陀哲學理論的概觀。

佛陀徹底研究過所有的思想流派,並親身經歷他們的修習或苦行,或是與他們的擁護者討論思想觀點。他的結論是,這些流派的想法都不正確,無法導向完善圓滿,因此佛陀稱這些為「謬誤」(miccha)。他說這些人的體驗或結論是由分析而來,他們的基礎論點完全依賴「接觸」(phassa)或者說六種感官(六根)和外界的接觸。他說只要這些人未能如實了知:生起(集/samudaya),滅去(滅/atthangama),引人貪愛的滋味(味/assada),由此引起的危險(患/adinava),以及從這六種感官範圍(六塵/hassayatana)出離(離/nissarana)的方法,他們就無法超脫這個世界。Yato kho bhikkhu channam phassayatananam samudayam ca atthangamam ca assadam ca adinavam ca nissaranam ca yathabhutam pajanati, ayam imehi sabbani uttaritaro pajanati.

跟佛陀同時代的人一直都不了解從六個感官(六根/salayatana)領域中出離(nissarana)的方法,因此一直停留在「觸」(phassa)的範疇中。只要人們不能真的了解「觸」或是在六根接觸六塵時升起的感受,他們就會停滯在貪愛或嗔恨中。不了解感受的本質是無常(anicca),就無法由感受的領域中跳脫出來,了解最終的真理。相對之下,佛陀在禪修時體驗了整個六根的領域,然後了解到究竟的真理是要超越這些的,六根停止六觸就停止,然後感受也就停止了(nirodha)。

為了達到涅槃(nibbana)的境界,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了解到感受升起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接觸(phassa),觸是必要根源,觸也左右了感受。在雜阿含經(Samyutta-nikaya) 的Pubba-sutta中,佛陀強調,在他完全覺悟之前想過這樣的問題:「感受(vedana)是什麼?感受的升起(samudaya)是什麼?感受的止息(nirodha)又是什麼?以及什麼是讓感受止息的方法?」他透過內觀(Vipassana)對這些問題作了徹底的研究,他在深入的禪修中正確地了解到對感受的貪愛,貪愛感受的危險,以及最終如何出離超越感受的方法。他因此體悟到感受的真正本質,只有到這時候,他才稱自己為完全覺悟的人(正等正覺者Sammasambuddha)。

在雜阿含經的Nana-sutta中佛陀提到,在他深入內觀修習後,所得到的知識(nana),見解(cakkhu),洞察力(panna),智慧(vijja)和光明(aloko),都比不上對感受的真正認識-感受的升起,止息,以及讓感受止息的方法。他已經體驗過整個感受的領域,以及感受的完全止息(nirodha)。這就是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Bodh Gaya)的菩提樹下所證得的正等覺(Sambodhi/完全覺悟)。

佛陀的確發現了緣起法則(Paticcasamuppada--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為印度思想貢獻了新的領域。但是當我們仔細檢視這個理論,便會發現它就是解釋感受的理論,而我們的感受隨時都會在體內產生。很多人都知道觸(phassa)和受(vedana)包含在十二緣起法中。

佛陀了解感受的基本特性是anicca(無常),dukkha(苦)和anatta(無我/沒有實體)。他超越感受的領域而體驗到真理,體驗到涅槃的至高喜悅(nibbanam paramam sukham)。當人超越六個感官的範圍後,就能體驗到涅槃的境界,這時六個根門都會停止作用,這就是六處滅(salayatana nirodha)。當感受的根門停止作用後,就不可能再有接觸(phassa),於是觸滅(phassa-nirodh)。這樣便會到達受滅(vedana-nirodha),而到貪愛滅(tanha-nirodha)的境界。

這就是導向止息的道路(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在很多開示中都有完整的陳述。他教導的通往滅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或是中道(majjhima-patipada)也可以說是通往感受止息的道路(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告誡出家眾,只有在沙門(samana)或婆羅門(brahmana)完全了解感受的實相並超越它們,才算達成內觀的修練。這就是涅槃(nibbana),就是最終的目標。



內觀研究所

摘錄自烏巴慶老師期刊


內觀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 VRI)成立於1985年,目的是為了研究內觀法的來源和應用。研究所緊鄰於印度Igatpuri的Dhammagiri(法崗)的內觀國際學院(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葛印卡老師在剛剛開始教導念住經(Satipatthana Sutta)的時候就了解到建立研究機構的重要性。念住經是佛陀有系統地解釋內觀技法的開示。在四念住的課程中,葛印卡老師注意到一邊讓學生研讀佛陀的話,一邊讓他們練習禪修,會鼓舞學生並使他們充滿感恩的心。當他們比較佛陀的話和自身的經驗後,信心就會升起。有些學生自然而然受到啟發而想作進一步的研究,內觀研究所於是成立。

研究所的工作著重在兩大領域:將巴利經文翻譯出版,以及研究內觀在日常生活的應用。

巴利文是25世紀前在北印度的通用語言。這是保存佛陀教導的語言。雖然不如其他的古印度語言廣為人知,巴利文自有其莊嚴的傳統。在佛入涅槃(parinibbana,完全解脫者的最終寂滅)後三個月,五百位阿羅漢(arahant覺悟者)召開了一個特別的會議,目的是結集整理佛陀45年來數量龐大的教法。他們把佛陀的教法整理成三藏經典(Tipitaka,字意是三個大籃子)。分為三大部份:律藏(Vinaya-pitaka),經藏(Sutta-pitaka)以及論藏(Abhidhamma-pitaka)。在首次的大結集後,這些結集好的佛陀教導繼續依據傳統被口耳相傳了好幾個世紀。三藏是浩瀚的紀錄集,共有四十一大本,包含八萬兩千篇佛陀的開示以及兩千篇佛陀主要弟子的開示。註疏的篇幅也很多,甚至超過三藏本文的長度。

經過第一次五百羅漢的大結集後,後來還舉行過五次,由出家眾和學者共同審閱修訂這部巴利經典,最近一次的結集於1954-56在緬甸舉行。這是兩千五百年以來,在不同的國家及不同語言,紀錄下佛陀的話,大家同心協力保存了原始佛法的純淨。雖然三藏及其註疏用南傳佛教(Theravadin Buddhist)國家的語言文字,及英文保存了下來。很不幸地卻沒有Devanagari (包括北印度文Hindi, 梵文Sanskrit以及許多印度方言)的三藏版本。在佛陀原來傳法的國家,人們卻見不到自己語言文字的佛陀教法。

VRI已經將這部巴利經典Devanagari版本的所有經文存放在電腦中,而且準備將三藏以及註疏同時出版。這樣做不僅僅是供自己作研究,也讓許多印度以及海外的教育研究機構使用。每一部經都有一段重要的介紹,強調這些不同的經文 (開示)和內觀的關聯性。北印度文(Hindi)的翻譯工作將緊接著巴利文經典的出版之後進行。除了巴利經文的工作,研究所還從事內觀的研究,研究內觀對個人以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並檢視內觀在健康,教育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應用。

VRI贊助許多國際性研討會議,討論和內觀實際經驗有關的各種研究。這些會議的一個特殊功能就是讓參加的人有機會在報告論文之前,先修習十天的內觀。這類會議的經驗證明它們很受歡迎而且對人們有益。禪修的練習使研究論文的成果更為具體且實用。

VRI另有許多專案,其中包括緬甸文的謄寫工作,十位以函授課程學習緬甸文的學生現在正在將三藏的註疏由緬甸文謄寫成Devanagari文字,研究所並出版內觀修行者有興趣的歷史研究報告和作品,例如烏巴慶期刊(U Ba Khin Journal)。



問答集

由「人道關懷文化」(Humane Sustainable Culture)的季刊 IN CONTEXT中的訪談紀錄摘錄而來


學員: 很多人相信世界上各種的真理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且沒有一個絕對的真理。然而,內觀似乎強調要了知有一個絕對的真理。從內觀的角度來看,什麼是真理呢?

葛印卡老師 : 是的,一般來說,人會根據他們的觀點來創造真理。人類是有智慧的生物,但是人的智慧有限而且因人而異。有些事對一個人似乎聽起來很有道理,對另一個人卻不一定是這樣。內觀超越所有的宗教,超越流派,超越信仰和教條。它是純粹的科學,是心和物質的科學:研究它們如何互動和互相影響。

然而,僅僅在理智上或信仰上接受是不夠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去經驗它。內觀是在事實真理上用功。它的基礎是經驗而不是智力的遊戲。真理有很多層面境界。你也許現在無法體驗某個特別的真理,但是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在內心更深層體會到相同的微細真理。並不是只有特殊天份的人才能體會到,自然法則對每個人都適用。自然界的基本法則是不變的,例如火會燃燒。這跟智慧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一個簡單的真理:如果你把手放在火上,手會感到灼熱。每個人的手放在火上都會感到灼熱,不論你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還是猶太教徒。真理全體適用,沒有分別。

內心的污染的作用也一樣。如果你內心產生了不淨煩惱,例如憤怒,激情或恐懼,它會使你痛苦。自然的法則並不會對某些教派特別優厚。這個真理適用於每一個年代的每一個人。但是如果心靈從這些污染中解脫出來,這時心就會充滿愛,慈悲和善念。這些好的特質會在純淨的心中自然升起,你會感到平靜祥和。這是自然的法則。不管你是什麼人都一樣。一旦你被火燒傷,你的手自然就會遠離火。相同的道理,如果你不僅僅是知性上的理解,而是透過自身經驗,由內心深層了解到負面情緒使你不快樂,那麼下一次你就會小心地不要再產生這種負面情緒。這不是說教,而是生命中無法否認的事實。如果你的心產生不淨煩惱,你就開始痛苦。自然的法則在當下就懲罰你,不必等到死後把你帶到地獄。當下就把你帶到地獄。然而如果你的心是純淨的,充滿愛,慈悲和善念,自然的法則在當下就會回報你。你的心純淨,你就感覺非常祥和,非常快樂。這就是內觀,只是遵循自然的法則,非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