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悲觀主義者?
本文節錄自內觀研究所出版的 Was the Buddha a Pessimist? 原文為S. N. 葛印卡老師的印度語出版品 Kya Buddha Dukkhavadi The?,經內觀研究所編譯後出版。
我記得我年輕時,有位從印度來緬甸曼德拉傳揚佛法的師父,在一場開示中說道,佛陀只教導四件事,那就是苦、苦的起因(集)、苦的熄滅(滅)及滅苦之道(道)。在整個開示的內容中,他所談的都是苦,而完全沒有快樂。如果佛陀的教導中,沒有絲毫的快樂成分,那他一定是位悲觀主義者!所以佛陀除了告訴我們悲觀的佛法之外,完全沒有其他的東西了。既然是這樣,那佛陀的教導怎能稱得上神聖(ariya)呢?痛苦如何神聖呢?雖然佛陀所教的實相、涅槃之樂與心的專注也都稱為神聖的,但這些卻連一個也未被提起!
這位傳法的師父是個很有說服力的演說者。當時僅有十來歲的我,雖然還很懵懂,但他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他的論點相當有邏輯道理:佛陀的教導充滿了苦,絲毫沒有快樂。
幾年之後,我自己瞭解到四聖諦的真正意涵,同時也對當年的缺乏智慧感到羞愧。其實,佛陀是以有系統的方式來解說生命的四聖諦,而幫助我瞭解到這些意涵的就是內觀。
苦是生命的一種實相,而苦則是因為貪和嗔所產生的,也就是因貪愛而生起的。如果這些起因被根除了,那麼痛苦的根源也就滅除了。為了將其根除,有一種實修的法門、一條滅苦之道、一種方法:就是八聖道,它教導我們過著道德與正直如法的生活、制服我們的心,然後培養出親身體證的智慧(panna)。
如果一個人精進地修持智慧(prajna),那麼內心將不再生起任何新的不淨煩惱,而舊有的不淨煩惱便會自動地清除。苦的斷滅究竟是什麼?那就是淨化心的直接結果--親證涅槃(nirvana)。苦、苦的起因、滅苦及滅苦之道就稱為苦的聖諦,而佛陀教導的最終目的就是滅除所有的痛苦。
四聖諦的滅苦之道可分四個層面來說明:
1. Nissaranattha: 從所有累積的不淨煩惱中解脫出來
2. Vivekattha: 不再有造作任何不淨煩惱的習性反應
3. Asankhatattha: 親證沒有習性反應生起的無生狀態
4. Amatattha: 親證沒有習性反應滅去的無死狀態
經由內觀的修持讓我瞭解到心中沾染到貪或嗔時,痛苦就會隨之而起,但是當不淨雜染根除了之後,痛苦也會滅去,而且只要根除了多少不淨雜染,就會有多少的痛苦滅去。一直到過去所累積的不淨煩惱全都清除了,而且不再造作新的業習,那麼所有的痛苦也會滅除(dukkha-nirodha苦滅)。
現今的印度,「滅」(nirodha)通常指的是壓抑。然而,舉凡被壓抑之事,未來也可能隨時又再生起,但「滅」的原意其實是完全的滅絕、徹底的根除,因此,無法再度生起的才是「滅」,而苦滅(dukkha-nirodha)之意就是不再生起任何痛苦。
我們可以用棕櫚樹做為例子來說明,就像棕櫚樹的樹頭,一旦被砍掉之後,就不會再長出新的葉子,並且會枯死。而四聖諦中所教導的滅苦之道也是這個道理,痛苦也將不再生起。這就稱之為毀滅、滅絕(Pahino, ucchinnamulo, talavatthukato, anabhavankato, ayatim anuppadadhammo),就像棕櫚樹的樹頭被砍掉、滅除之後,便達到了無生起的狀態一樣。
同樣地,如今arya這個字只有種姓與種族階級的意思。但在佛陀的時代,arya不僅有種姓或種族階級的意思,而且還有神聖特質的意涵。不論任何種姓階級或種族的人,只要培養道德、正定與體證智慧,不斷走在正法(普遍通用的法則)的道上,而達到四聖果道的初果,這樣的人就稱之為聖者(Arya)。
這個階段稱為預流果(須陀洹Sotapanna),這樣的人已從生死輪迴進入了完全的解脫之流,也就是已達到部分的解脫。他的來生將不再墮入惡道之中,因為就算他還有些業習,但那些會讓他墮入惡道的業已全部根除,因此,在不再投生的究竟解脫之前,只需最多七次輪迴,這樣的人就有資格被稱為聖者。
不斷修持內觀的修行者,將依序成就斯陀含(sakadagami,即一來果)、阿那含(anagami,即不還果),並且終將成就為阿羅漢(arahat,即究竟解脫者)。由於此種聖諦是一種經由親身體證的實相,因此只要能親身體證,便都能成為聖者。
語言的演化
佛陀時代的吠陀(Veda)語言稱為闡陀(Chanda)。佛陀入滅後約兩百年,有位叫做巴尼尼(Panini)的語法學者撰寫了一部新文典,根據當時的語言創立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新語言。此種語言有新的文法規則與形式,此種創造出來的語言就是梵語(Sanskrit的字面意思就是組成的、創造的、製做的或人造的)。
因此,除了佛陀時代在吠陀文獻中所指的定性意涵外,Arya也含有種性階級之意,巴尼尼的梵文文獻中,arya則同時兼具這兩種意涵。arya被用來指種性階級中的婆羅門(Brahmin)、剎帝利(Kshatriya)及吠舍(Vaishya)卻是後來新加上的用法。
佛陀開示所用的語言,就是他的母語--拘薩羅語,是拘薩羅國所用的語言,這種語言是當時使用的自然語言。不同於人工創造的梵文,這種自然的語言將佛陀的開示保存了好幾世紀,因此被稱為巴利文(Pail,巴利※即"保護"之意。)
佛陀入滅之後的數年,阿育王(Magadha Emperor Ashoka)統治了整個北印度地區,其中也包括拘薩羅國在內。阿育王不僅接受了佛陀的教導,也接受了佛陀所用的語言。並且開始稱之稱為摩揭陀語(Magadhi),而此種語言所說的arya就是Ariya,意思是指已達成須陀含(預流果)至阿羅漢果位的所有聖者。.
在浩瀚的巴利文獻中,佛陀教導所提到的ariya(arya)都是指其神聖的特質,而從未有種姓性階級或種族的意涵。例如:
Visuddho uttamoti ariyo--心純淨神聖的人就是聖者。
Ariyoti kilesehi araka thito parisuddho--心已遠離欲念,而達到純淨無染的人就是聖者。
Anaye na iriyatiti ariyo--不再行走於不善道上的人就是聖者
Ahimsa sabbapananam ariyotiti pavuccati--不再對眾生造作惡行的人就是聖者。
Ariyaphalapatilabhato ariyoti--已到達究竟涅槃的人就是聖者。
相較之下,那些尚未到達究竟涅槃的人就稱為凡夫(puthujjana)。
Hino gammo po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hito--非聖者(anariya)是指世俗、不識正法、遠離涅槃與追求不善業的人。
Ariyoti putthujjanabhumi atikkanto--聖者是已跨越世俗領域(puthujjana ,凡夫世俗之人)之人。
聖諦(ariyasaccani)的定義如下:
Ariya imani pativijjhanti tasma ariyasaccaniti vuccantiti--聖者所了知的實相是為聖諦 (Noble Truths)。
究竟實相
在菩提迦耶自證成道的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太子終於成為全然的覺悟者。
佛陀隨後在瓦拉納西(Varanasi)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對五位婆羅門苦行僧說法。他首次說法所闡述的就是四聖諦的實修法,並且詳細說明了四聖諦是如何導向最終的涅槃實相,這個實相是超越一切感官的:是永恆、永存不變的真諦。佛陀以三個方面(十二種行相)來說明修行四聖諦將如何引導人們體證究竟實相。
根據佛陀的教導,每一聖諦都涵蓋了整個四聖諦。每一位超脫痛苦的人,也都因為了知苦的全部實相而解脫的。因此,苦諦也涵蓋了其他三個聖諦在內。
五位婆羅門苦行僧修持了這個殊勝的方法之後,七天之內便達到完全的解脫,而成為繼佛陀之後,首次證得阿羅漢的五位比丘。也顯示出內觀的成效。
自此佛陀便開始從拉迦斯坦(Rajasthan)的東岸到孟加拉(Bengal)的西岸,不停地四處傳法、服務人群。他教導人們如何透過內觀的修持來了知四聖諦,終能親證涅槃的究竟實相。因此,佛陀住世期間,有數以千計的出家眾(比丘[bhikkhu]及比丘尼[bhikkhuni])證得阿羅漢。
此外,還有數十萬出家及在家眾親證了究竟實相,並證得了須陀含(sotapanna,即預流果)果位。許多人後來還證得了斯陀含(sakadagami一來果)及阿那含(anagami不還果)果位。內觀修行更利益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了知四聖諦,進而在今生就解脫了痛苦。
這樣殊勝的修行技巧與所有的文獻,以及相關的無限利益,在我們國家喪失了。確實是我們的不幸。實修的技巧與文字的記載都消失了。因為這些教導已不復存在,所以人們便因無知而相互非難,也不接受苦的實相。面對這樣不幸的歷史演變,人們怎能由於目前對佛陀教導的誤解,而責怪佛陀或他所教導的內觀修持呢?